时间:2018-12-0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撒谎”被不少家长视为最可怕的“恶习”,一旦孩子撒谎,我们如临大敌,火气上涌,自然免不了对孩子一顿“教育”,难道孩子撒谎真的无药可解吗?
网上刷到一则新闻让人哭笑不得,杭州一位7岁小女孩称自己迷路了,让民警送她回家。小女孩说自己不记得妈妈电话号码,但可以指路。然而到家后民警发现家里并没有人,直到妈妈打来电话才知道孩子是在撒谎。
真实情况是:孩子因为作业太难不会做,被母亲训斥了几句就跑下楼来,和民警出发的地点其实就在母亲单位楼下。
视频中这位妈妈声泪俱下地在控诉:这孩子天天撒谎,我根本没法管。
有网友评论说很讨厌这种撒谎精小孩,但更多人关注的是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
母亲加班当然很辛苦,但站在大街上哭泣的女儿,除了接受指责,心里其实还潜藏着一份对拥抱和认可的期待。
爱撒谎的孩子,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撒谎其实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2岁孩子中,就有30%会撒谎;
到了3岁,撒谎率达到50%;
4岁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了。
作为一名母亲,对此我深有同感。儿子上幼儿园以后,回家经常会冒出一些不太属实的陈述。前几天园里举行班级小组跑步比赛,儿子回来告诉我:“妈妈我今天跑得飞快,很快就冲过了终点。” 我喜出望外:“真的吗?你得奖了?”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晚上班级群里发来了跑步的视频,我细细一看,四个孩子一组淘汰赛,他跑了个倒数第二!
其实幼龄的孩子(4岁以前)撒谎,大都是因为无法区分现实和理想世界,这些傻傻分不清楚地小谎言,更多的是孩子们情绪和愿望的一种表达。孩子们再大一点,就会因为模仿、或者惧怕权威而撒谎,并且具有一定的策略性。比如肚子疼不去上学,买了辣条不承认,自己弄丢了文具谎称被同学抢走了…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经过研究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7-8岁以前),儿童撒谎的行为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动机和判断。相反地,有专家研究认为,孩子越早撒谎,越说明他们提前具备了更高的心智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所以对待孩子的谎言,我们做父母的要根据其认知水平来进行疏导,切不可断然视为洪水猛兽,盲目打压责罚。
01
不贴标签,积极倾听
曾在一档国外的育儿节目中看到,一位妈妈为了惩罚孩子撒谎和说脏话,除了不断强调孩子撒谎以外,竟然让他吃洗洁精。面对育儿师的质疑,妈妈反复强调说:只是一丁点儿,这是为了惩罚他。
儿子甘愿张嘴吃下洗洁精,很显然,母亲的这种行为除了可能让她的孩子中毒,并不能达到惩戒的效果,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变本加厉。
而如果像前面提到的新闻事件里的妈妈,把“你天天撒谎,我管不了”挂在嘴上,则会让孩子对自我产生否定和怀疑,从而更想用谎言来掩盖和逃离。
当我们发现孩子撒谎,首先要做的是放下焦虑,积极倾听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来进行疏导。有可能是因为害怕父母责罚,也有可能是出于自己不被接纳的反叛。耐心倾听孩子,才能找到谎言的源头。
02
做权威型父母,也要给孩子空间
在一个过于严厉的管教环境中,孩子的需求得不到伸展的空间,就只能寻求撒谎甚至其他不良的途径来反抗。
亚裔加拿大女孩Jennifer,从小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刻苦学习,门门功课几乎都是A,还参加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不打扮不热衷交往。但进入高中以后成绩却开始滑坡,为了不让父母失望,Jennifer只能不断伪造成绩单。高中毕业后又谎称自己已被父母心仪的大学录取,对此,引以为傲地父母深信不疑。
然而真实地情况却让人唏嘘:Jennifer因为微积分功课未及格,高中都没能毕业。所谓的”门门功课都是A“ 和“大学”,都是女儿精心编制的谎言。她谎称的和舍友在大学校外寓所居住,实则是与父母不同意交往的男友同居。
一系列谎言被揭穿以后,父母对她采取了严格的禁锢,Jennifer冲动地选择和男友串通买凶,伪造入室抢劫将父母枪杀,母亲当场死亡,父亲中枪但奇迹存活,Jennifer被判终身监禁。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四种: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在非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父母的专断、放纵或忽视,都在无形中挤压、扭曲孩子自由表达的意愿。谎言是不被接纳的产物。
孩子需要玩耍、需要犯错和成长的机会。做权威型父母,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天性,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与适当的引导。在平等自由的成长环境里,他们才不会被自己的谎言所束缚。
03
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
小侄子达达上小学后,堂哥堂嫂忙于县城的小生意没时间监督做作业,男孩子爱玩经常没按时完成。回到学校有时就谎称作业本被奶奶搞卫生弄丢了,被弟弟撕坏了…
老师要组织家访,达达竟撒谎说父母都外出进货要好几天才能回来。堂嫂接到老师电话很诧异,达达却理直气壮:上次你让我帮你骗外婆说你不在家,这次该妈妈帮我了……
后来每次堂嫂说起这事就感慨,千万不能忽略家里的这面小镜子,更不能让孩子参与大人的撒谎行为,哪怕只是善意的小谎。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无一不深深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当他明白撒谎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利用途径,立马就会用起来。想要孩子不撒谎,父母就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
04
鼓励诚实,奖惩分明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故事家喻户晓,童年时有一天小华盛顿为了试验爸爸带回的一把斧子是否锋利,跑到后院把父亲最喜欢的小樱桃树砍断了,小华盛顿用绳子小心翼翼地绑好,祈祷樱桃树能长上活好。
父亲发现以后大发雷霆,这可是他从远方精心挑选的新品种。看到父亲在追查仆人和园丁,华盛顿经过思想挣扎最终坦白了真相。父亲转怒为喜并告诉他:做一个诚实的人,要比我的一百颗樱桃树要宝贵得多!
人物圣贤,岂能无过,更何况是我们成长中的孩子。当孩子选择坦诚时,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分析,肯定孩子诚实的品质,才能让他们更敢于承担。同时,也要客观理智地分析其撒谎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培养孩子明确的界限意识。奖惩分明,才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
诚实是一种勇敢的力量,它源自内心的安全感和高度尊严感。撒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拥抱,陪他一起走过对未知的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