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走出“毒性”亲子关系
当亲子相处中长期缺乏应有的边界,就会形成毒性亲子关系—共依赖亲子关系。它的“毒性”不仅会严重损伤子女和父母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严重干扰子女和父母的其他人际关系,阻碍个人和整个家庭的正常发展,使得子女和父母都沉浸在它的“毒液”中不能自拔。
共依赖关系指的是一个人需要得到另一个人的肯定和依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我意识。在亲子关系中,共依赖关系体现为父母把自己所有的情感、价值和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只有感受到子女对自己的依赖,父母才能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而子女不仅在生活上依靠着父母的照料和庇护,在精神上也依恋着父母的认可和亲近。
从子女的孩童时代开始,毒性亲子关系中的父母就没有承担起作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当孩子心智还未发育成熟时,父母就与其分享自己的私密之事,例如婚姻的挫折、事业的烦恼、生活的艰辛等,希望从孩子身上获得应该是配偶给予的安慰和支持。久而久之,孩子成了父母的“代,理配偶”。父母的做法,迫使孩子跨越亲子之间的边界,担负超越自身身心发展能力的家庭责任和家庭权力,例如孩子为父母的婚姻出谋划策,孩子成了家庭经济来源之一,孩子代替父母完成梦想,等等。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现象称为子女的亲职化,即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孩子承担了父母的家庭职责。这样的父母也常常是自恋的,在潜意识中,他们认为子女应当为父母的幸福负责,而不是父母应当为子女的成长负责。因此,他们也会介入子女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子女与自己分享同等私密之事,阻碍子女的自我分化过程,不允许他(她)成长为与自己分离的、独立的个体。这样亲密无间的相处,在子女成年之后依然会习惯性地维持下去,父母与子女逐渐融合成为了一个不分彼此的“共同体”,不仅父母习惯性地跨越子女的边界,子女也习惯性地跨越父母的边界。
在中国传统孝顺文化的掩盖下,共依赖亲子关系的“毒性”极具隐蔽性。在外人看来,父母和蔼可亲,子女懂事孝顺,仿佛其乐融融,甚至连身处其中的成年子女,也未必能够立刻感到它的“毒性”。
然而,共依赖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紧密结合、相互依附的特征,让它注定不能够与其他任何人际关系并存。从幼年到成年,这些子女的主要依恋对象一直是父母。当面临着离开原生家庭、组建新家庭的人生阶段时,他们往往会感到自己没有办法再与其他人(例如朋友、婚恋伴侣,甚至自己的孩子)建立起健康的、亲密的、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
常常被网友口诛笔伐的“妈宝男”就是典型的处在共依赖亲子关系中的儿子。“妈宝男”指的是那些已经成年却事事听从妈妈的安排,缺乏主见和责任感的男人。在“妈宝男”的原生家庭中,常常缺失了“父亲”这一角色,例如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父亲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或父亲与母亲关系长期不睦。长期失去了伴侣支持的母亲,只能在生活中和精神上完全依赖儿子;同时,儿子也习惯于牺牲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来换得母亲的呵护。在长期生活的重压下,儿子与母亲的相互依恋越来越紧密黏稠,任何可能与之比肩的情感都会被他们在潜意识中视作威胁。在如此“毒性”的影响下,儿子很难再与他人建立起新的依恋感受,更缺乏处理其他亲密关系的能力和意愿。
尽管这些父母和子女都在情不自禁地保护、维系着毒性亲子关系,它却注定走向畸形、异常,直到最终崩塌。这是因为,亲子关系的“毒性”会不断侵蚀着父母与子女的健康自尊心,造成父母极端自恋、子女极端自卑,或者子女极端自恋、父母极端自卑的心理异常状态,产生了严重偏离现实的认知。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父母以及子女必定处处碰壁,最终失去了能够继续保护和维系亲子关系的能力。比如,子女无法立足于世,成为“啃老一族”,在父母最需要照料的时候,反而没有心理或者经济能力来照顾父母。
我们讲到了成年离家的重要性。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到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离开原生家庭,因为你,或父母,或你和父母的生活都会因为你的离开而分崩离析,那么很有可能,你现在正处于毒性亲子关系中。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需要依赖着另一个成年人才能生活。你心中的担忧和恐慌,其实是共依赖亲子关系的“毒液”。
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共依赖关系中,是改善毒性亲子关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在意识到之后,你便可以运用上文与父母设立边界的办法,逐步重新树立起这道隐形的栅栏。同时,你也需要明白,在亲子之间长期缺乏边界的情况下,你与父母建立边界的过程,可能会比旁人更痛苦一些。然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边界的设立,能够帮助你找回自己的生活、感受与需求,重塑健康的自尊心,也为你打开了与他人建立亲密感的大门。同时,在与父母分离之后,你会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与不幸,也能够用更健康的、更可持续的方式来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