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2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抓住宝宝独立吃饭的黄金期
在德国人看来,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能力,是解决孩子吃饭问题的关键。
很多每天追着“喂饭”的父母都幻想有一天宝宝能够自己吃饭。但事实上,宝宝多大能够独立吃饭其实取决于父母。因为只有父母放手让孩子尝试,孩子才有机会学习。
那父母应该在什么时候放手呢?这就涉及一个时机的问题。这里提供一份参考时间表。(注意下列划分只是大致时间段的划分,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视情况调整。)
8-9个月:引入手指食物
宝宝一般在4-6个月时开始添加糊状辅食。添加了一段时间以后,8-9个月时可以开始引入手指食物,如蒸软的胡萝卜条、西蓝花、苹果、熟透的香蕉、牛油果等,把它们切成便于宝宝抓握的条状或块状。
手指食物可以锻炼宝宝的精细动作能力,为之后使用餐具吃饭打下良好的基础,宝宝也会开始享受到自主进食的成就感。
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建议8-9个月时引入手指食物。理论上,宝宝看到食物会抓起来塞进嘴巴就可以引入了。但作为一个在宝宝7个月时亲自试验过的妈妈,我觉得8-9个月再引入,父母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因为再早宝宝可能会出现频繁卡住或干呕的状况。虽然知道这是面对口腔异物时宝宝正常的反应,随着月龄增大会慢慢减少,但是亲妈看着宝宝时不时干呕,眼泪都出来了,还是不忍心。
等到8、9个月的时候再次尝试就顺利多了。
10-12个月:给宝宝提供餐具
10个月左右的时候宝宝自主意识开始萌芽。这时他们可能不会再乖乖呆着让你喂饭,而是会抢夺餐具自己吃。
他们也有可能会玩食物,或者拿着餐具敲来敲去,半天也不吃一口。这些都很正常。一个好的办法是,父母再准备一把勺子喂他们。这样宝宝既得到了练习的机会,也不影响他们吃饭。
13-18个月:放手让他们练习
1岁以后,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迅速发展,同时自主意识增强,进入一个“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的阶段。这个时候是训练宝宝独立吃饭的关键时期。
父母千万不能因为宝宝吃得到处都是,怕打扫卫生就阻止他们。这样不仅会扼杀他们自主吃饭的兴趣,时间长了,他们可能会觉得吃饭是一件被动接受的事请,不再愿意自己尝试。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准备一个好的围兜,一套防摔的餐具,鼓励他们,给他们提供充分练习的机会。
18-24个月:熟练使用餐具
这个阶段,宝宝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准确地舀起食物放进嘴巴里。并且可以独立吃完一份食物了。这个时候建议每次只给少量食物。
一方面,宝宝容易吃完,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不容易出现打翻食物的情形。
有了这份时间表,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有计划地引导他们自主进食。相信只要你肯放手,给宝宝充分练习的机会,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早立下吃饭规矩
作为“最爱立规矩星人”的德国人,吃饭规矩当然也必不可少。吃饭规矩不仅是给孩子立的,也是给父母立的。全家一起遵守它,才会有一个更好地餐桌氛围。
1
每天晚上全家一起吃晚餐
德国人认为,一天中,晚餐时间是最好的亲子时间。大部分的家庭,一天当中能好好聚在一起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全家一起吃晚饭不仅可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同时也是增进家人交流、亲子关系的的好时机。
2
设计一个开饭仪式
比如德国人喜欢说:“Guten Appetit!”(祝你有一个好胃口!)
3
开饭前全家一起收拾桌子准备碗筷
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参与进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他们更有参与感,也会对接下来的家庭晚餐有更大的期待。
4
吃饭时禁止玩手机、看电视
德国人认为一边吃饭一边看娱乐节目会让人分散精力,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品味食物的味道。同时,也会给孩子形成错误示范,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
5
吃饭只在桌上吃,离开就表示吃饱
这一点德国人执行得特别严格。以前我带宝宝参加早教课时,其中的一项活动是“亲子早午餐”。好几个家庭的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一个大桌子旁,一边聊天一边吃东西,气氛非常和谐。
早教课的老师是一位特别亲切的助产士,她和我们一起吃早午餐,同时也会为我们解答育儿方面的问题。
有一次遇到一个外国家庭,孩子2岁。吃到一半的时候,孩子跑去一旁玩耍,没多久又跑回来,拿了片面包想再过去玩。
这时候,早教课老师走过去,很严肃地跟她说:“你只能在桌子旁吃食物,不可以拿过去吃。如果你离开桌子,就代表你吃饱了。”
然后老师问孩子:“你现在想吃饭还是想玩耍?”孩子说:“想玩耍。”于是老师拿走她的面包放回桌上,拍拍她说:“好了,你现在可以去玩了。”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
不,那位老师又去提醒孩子妈妈,一定要注意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能离开桌子,否则以后在德国上幼儿园会遇到大问题。因为这就是德国人的吃饭规矩。
如果你离开桌子,幼儿园的老师就会默认你吃饱了,把剩下的东西收起来。
父母决定吃什么,孩子决定吃多少
德国人认为,在吃多吃少方面,父母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胃口大,一碗饭都不够吃。有的胃口小,吃一点就饱了。
父母应该把吃饭看成一件“小事”,让孩子不再因为吃饭的问题而感觉有压力。孩子心情放松了,才能有好的食欲。
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信任与尊重,相信他们能够辨别饥饱:如果真的饿了自然会吃,吃饱了自然就不要了。
除了信任孩子,父母也可以在以下方面多花心思:
1
了解孩子的食量
我们知道,有一种饿叫做妈妈觉得饿。宝宝的食量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而不是父母。父母可以一开始少给孩子一点食物。如果孩子喜欢吃,再给更多。这样时间长了,父母就能知道孩子的食量了。
有的时候遇到迅猛生长期,孩子可能会出现食量大增的情况。父母可以先按照之前的食量准备食物,不用担心一顿没吃饱就会饿坏身体。等确定孩子食量增加以后,再增加食物也来得及。
2
在食物上花心思
我们还可以尝试多提供一些新的食物,或者使用一些模具把食物做得更加漂亮有趣。但是同样不能强迫孩子吃。要知道,孩子适应新的食物,新的口味也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能做到的是尽可能为他们提供种类丰富营养全面的食物。
3
吃饭前2-3个小时不给食物
1-3岁的孩子除了正常的三餐以外,上下午还需各给一次“间食”。“间食”可以是水果、蔬菜、谷物,或者奶酪、酸奶等奶制品。但是为了不影响正餐,可以将“间食”的时间提前到正餐前的2-3个小时。
有的妈妈怕宝宝吃饭没吃饱,于是“间食”给很多,或者是时间不固定,想吃就给。这样可能导致正餐时间到了,孩子还没产生足够的饥饿感,自然就吃不多了。
德国人提倡饭前2-3小时不给食物。这样正式吃饭时,孩子就会有一个比较适度的饥饿感,能更好地享受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