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怎样批评孩子才有效,家长、老师都该看看!

时间:2018-11-0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孩子犯了错,老师的批评是必要的教育。家长的批评是对孩子行为的纠正,也是对幼儿素质发展的负责。

  但有时不当的批评不仅达不到良好目的,更会给家长平添烦恼、让孩子手足无措。今天星儿总结了几条实用批评小策略,学会这些,想必下次批评孩子就得心应手多啦……

  1

  表达准确,让孩子明白错在哪儿

  见过不少这样的家长:每次送孩子上学必定叮嘱一句“在幼儿园里好好表现哦”。

  可是一学期下来,孩子在园里该怎么调皮怎么调皮:走神、打架、哭闹一点不少。

  这也导致家长每次批评孩子时更火冒三丈“不是让你好好的吗?我说的话都被你吃了?!”

  为什么家长的叮嘱不凑效?并非孩子太叛逆,而可能是TA 根本就没明白家长话的含义。“好好表现”是个太模糊的概念。到底怎样做才算“好好表现”?孩子根本就不明白。

  这一点可以借鉴幼师和孩子交流的经验。

  游戏活动时,老师对孩子们说:“排成直线走”,孩子没什么反应。老师马上换种说法:“在前面排成一条毛毛虫”。孩子们很快就能排成一列了。因为这样说更方便孩子理解。

  所以,不管是批评孩子还是日常沟通,家长都要尽量说话形象准确。这样不光能提高亲子交流效率,对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

  2

  吼叫只会积累怨恨

  前天逛超市的时候,旁边的一个理货员不小心碰倒了货架,货架上的食物撒了一地。这时店长跑了过来,本以为老板会把粗心的员工大骂一顿,没想到最后他却很温和地说:“怎么这么不小心,下次注意点”。

  没有人喜欢被人指责,不带命令的批评不光能帮助别人纠正错误,也能维护被批评人的尊严。

  可惜我们大部分家长似乎更习惯了用吼叫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再不好好吃饭,我就……” “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威胁不光达不到教育目的,也让孩子感受不到尊重,甚至在心里积累下对父母的怨恨。

  3

  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批评,是对孩子的尊重

  想要批评事半功倍,时间和地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以下场合,就算再气也要忍着。

  1

  吃饭的时候不要批评

  “老师说你又不听话了,是不是又和人打架了?”

  “这次在幼儿园再表现不好,周末就不带你去游乐园了”。

  中国的家长很喜欢边吃饭边“议事”。因此孩子对饭桌也是又爱又恨,因为等待着他们的不光有美味饭菜,还有父母左右夹击的批评。

  家长想抓住机会教育孩子的可以理解,但吃饭的时候批评孩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适得其反:一影响孩子食欲,二破坏亲子关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厌倦家里的吃饭气氛了。

  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是家庭交流感情特别好的机会,千万别把餐桌当讲桌。

  2

  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

  小时候很怕和妈妈一起逛街。因为她总会把我的糗事当做和别人的谈资,还会当着外人的面数落我以前的“恶行”。那种窘迫的情形至今还历历在目。

  偏偏很多家长不忌讳教训孩子的场合。孩子一犯错,不管是大街上还是亲戚朋友面前,拉过来就是一顿批。甚至还觉得这样才能让孩子长记性。

  小朋友也有自尊心、羞耻心。当众揭露孩子的过失,只会让 TA 无地自容,自信心受挫甚至自暴自弃。

  所以,在外人面前,请给孩子留点余地。

  4

  孩子不怕批评,就怕委屈

  批评的手段至关重要,有时孩子怕的不是批评,而是不被家长理解的委屈。下面这几种错误批评手段你避开了吗?

  不公平的批评

  “还不会穿衣服,怎么这么手笨!”

  明明已经表现很好了,家长还不满意,总是拿自己达不到的标准要求孩子。这种不公平的对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伤害。

  比较式批评

  “别人家的孩子”一直是家长嘴里的好榜样。每次犯错都用“你看看人家XX”的句式来打击自己的孩子并不能有很好的激励效果。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总让孩子和其他人对比,无疑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乱贴标签

  “这都不会,你是不是傻?”

  孩子虽小,但自尊心、羞耻心还是有的。大人的评价往往有很强的暗示作用。

  总给孩子贴上“笨”、“傻”、“坏”的标签,会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信以为真,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还很可能因为自信备受打击,从而自暴自弃,按照被贴的标签做事。所以说家长批评孩子一定要谨慎小心,以免得不偿失。

  批评对孩子能起到必要的监督作用,但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小孩,过度的指责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