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幼儿园砍人事件再发,小小孩童如何自保?

时间:2018-10-3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10月26日上午,重庆人一女子在幼儿园门口持菜刀行凶,致14名孩子受伤。学校保安和工作人员已将其制服。警方赶到现场处置,将受伤孩子送医。

  孩子安全是幼儿园一直以来最关注的问题,作为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一样愤慨和揪心,为什么歹徒的魔爪都伸向弱小而无辜的幼童?为什么这样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却依然无法杜绝,每次都要用孩子的鲜血和生命来祭奠?

  可能对于3、4岁的孩子来说,听不懂也记不住,或者会给孩子留下”这个世界好可怕“的心理阴影。非但不会让孩子在危险面前懂得自救,反而会让孩子丧失对成人世界,对日常生活环境的安全感和信心。

  幼儿园工作者应该警钟长鸣,除了做好安保措施外,更应该教会孩子们在遇到“暴力”时,如何保护自己。

  保护自己的方法:跑和躲

  首先要告诉孩子,遇到突发事件的三要素:就是“跑、躲、打”。这是美国FBI针对校园枪击案给出的建议。但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很明确地指出,“对于K12(高三)之前的孩子,我们只教前两个要素,也就是跑和躲”。

  但是遇到突发事件,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短暂性头脑空白,肢体僵硬的情况。就好像我们看到重庆砍人事件中,鲜血淋漓的小朋友根本不会哭也不会跑,面无表情地呆立在那里。

  这根本不是我们的自发选择,这是大脑遇到外界威胁后自带的一套反馈系统。而且孩子本来就弱小,遇到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歹徒,他可能根本没有逃跑的勇气和力量。

​​​​​​​

  所以美国FBI的局长特地强调:“告诉孩子,除了跑和躲以外,你还有反击这个选项,而且身边的大人们(老师、父母、警察等等)都会帮你一起反击,都会保护你。这样说并不是去鼓励孩子反击,而是给予孩子勇气,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突破身体‘瘫痪’,而能迈开步子跑”。

  “害怕”和“恐惧”无法滋生勇气,只有“确定”和“信任”才会。要做孩子身边那个强有力的守护神,让孩子对成人世界充满信任,是帮助孩子面对突发事件有勇气跑,突破肢体僵硬的前提条件。

  如何教孩子突破“僵硬”——场景化演练

  和学习一切新技能和新知识一样的,“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除了告诉孩子怎么做,多创造场景练习特别重要。针对孩子的特点,最好的练习就是模拟情景,学龄前的孩子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会更容易理解。只有做到反复演练,才能让孩子在突发事件面前想得起来该如何去做。

  演练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可以着眼于更大范围的安全练习,比如坐车时系好安全带;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出门在外需要拉着父母的手,走失了要找警察等等。这样的演练方式可以让孩子找回掌控感,让孩子们可以明白,“哇,原来还有这么多方法,我可以保护自己”。而不是因为坏人的强大可怕,被吓得噤若寒蝉,对世界充满恐惧和不信任。

  所以,尽管这样的恶性事件让我们大人也心生恐惧和愤怒,但大人给孩子讲述和教育的时候,还是要带着爱和信心,我们要传递给孩子的是对周遭的信任和勇气:是的,外面真的会有坏人,会有危险,但是大人会保护你们,你们也有能力保护自己。

  最后,给大家附上浙江省义乌市公安局曾制作过一个反恐宣传片《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校园篇》,介绍了很多遇到校园危险状况时,有用的自救自保技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