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这5种家庭,累死也教不出好孩子!

时间:2018-08-3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最早、影响最长的一种模式,孩子是主角,家长是导演,这出戏演得好不好,取决于导演,剧本,道具,灯光,音响,后期制作等等因素。

  学校影响孩子的知识水平,家庭则影响孩子的人品和情商,孩子在家庭中所感染的情绪塑造了他未来的性格和谈吐。

  儿童应当成为“自由的人、渴望知晓美好事物与伟大事物的人、心地善良的人、充满爱心的人、独立思考的人、宽容他人的人,同时又是能够谋到职业并以其劳动为生的人”。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的样的人,自己亲手“动手”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你的一言一行都埋在孩子的心里!所以,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下面这5点,千万不要做!

  - 01 -

  夫妻不和,经常吵架

  对孩子来说父亲是天,母亲是地,而当“天地大碰撞”时,留在孩子心中的是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惧记忆。

  父母恩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家教。对于孩子来说,幸福不过是左手牵着爸爸,右手拉着妈妈,孩子心里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心中装着彼此。

  父母感情不好,会对孩子造成童年创伤,因为孩子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最爱的人互相伤害。

  即便再不堪,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口不择言地互相怒骂,更不要迫使孩子选择立场,例如不要问年龄过小的孩子:

  “你是跟着爸爸还是跟着妈妈?”

  “你觉得是爸爸的错还是妈妈的错?”

  这些“暴力”行为在孩子眼里都是致命的“毒药”,会在心里刻下一辈子的烙印。

  一个有爱的家庭,会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他所追求的事物中去,一个有爱的家庭,会让孩子知道,无论在外面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家永远是避风的港湾。

  好的父母会用真实细腻的爱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带着孩子手挽手散步,一起逛街游乐,窝在家耐心地辅导孩子功课,给孩子讲睡前故事……

  - 02-

  过度打压攀比

  很多父母无意中爱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你看谁谁谁,再看你怎样怎样。”父母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被当作标尺来衡量自家孩子。

  而孩子们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尚未形成,与父母朝夕相处的孩子很容易对他们的言行产生认同。

  于是,孩子拿着父母给的这面“镜子”(别人家的孩子),要么照出了自己的自卑,渐渐丧失自信;要么照出了嫉妒心,怒怼这面镜子,甚至不惜砸烂它。

  你看看谁谁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名,同样都是学习,你是怎么学的;

  隔壁的李奶奶的孙女小兰这次舞蹈比赛拿了一等奖,送你去学舞蹈看看自己扭得啥样;

  别的小孩学啥啥精,你一样也没少学,怎么就不如人呢;

  父母的这种激励行为,本意只是想给孩子制造一种竞争氛围,希望孩子能以他人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为父母争光争气。

  事实上,很多孩子会因此挫败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非但不会发愤图强,更会在心中加固一个想法:我怎么做都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总有一个小孩比我优秀。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天使,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点。

  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个人也有自己的人生节奏,为人父母无须看到别的花早早的怒放,无端端做出“揠苗助长”的昏招。

  花有千百态,花开不同时。聪明的家长会成为孩子的伯乐,而非孩子人生的点评师。

  - 03-

  不孝敬父母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户人家有三个人,也是三代人。一天,父亲对儿子说:“你爷爷年老体弱,活在世上毫无用处,不如抛弃于深山算了。”

  半夜,父子俩用一箩筐抬着老人到了溪边,正准备往下抛时,儿子说:“爸爸,我们只要把人掷掉就可以了,何必把这箩筐也丢了呢?”

  父亲生气地说:“你这小子懂什么?连人都不要了,还要这破箩筐干什么?”

  儿子说:“若把这箩筐也掷了,将来我和我的儿子用什么把你抬到这里来呢?”

  父亲闻之大为惊愕,尤如当头棒喝,大梦初醒!于是速速命儿子把老人抬回家中,好好瞻养,再也不敢有不孝之举了。

  父母的言行举止,孩子看在眼里,一举一动都会去模仿,父母怎样对待长辈,孩子将来就会怎样对待父母。

  当孩子明白他有为家人的欢乐、幸福出一份力,并能自觉地为维护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愿望时,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一个从小能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他的运气一定不会差,未来一定会美好。未来一定有许多人喜欢他,尊重他,愿意和他一起共事,这样的孩子才更容易成功!

  - 04-

  缺乏口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不要用言语去伤害你的孩子,有时候言语的攻击胜于世间最厉害的武器。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下班回家的一幕场景,一位骑电动车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前面的孩子是男孩,小点;后面的孩子是女孩,大些,手里还拿着一个水壶。

  眼看前行路口的绿灯只剩几秒了,女子加快速度往前冲。

  可是,还是没赶上,在她要冲出等待线的那一刻,红灯亮了。

  女子来了个急刹车,坐在后面的女孩子在惯性的作用下,整个身体往前冲,重重靠在女子身上,手里的水壶也脱手甩了出去,掉落在地面,朝前滚去。

  女子看此情景,转回头对着女孩怒喝:“你是死人吗?连个水壶都拿不住!还不快下去捡,捡不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女孩讪讪地下车,跑到水壶掉落的地方,匆匆捡起水壶,想要坐回车上。

  突然,女子朝着女孩尖利地大声喊:“拿来,我看一下!”

  女孩把水壶拿给她,女子瞄了一眼,又怒目圆睁,大声喝道:“真是没用!连水壶盖掉了都不知道,再去捡,捡不到别上车!”

  女孩转过身要向前走时,绿灯亮了,横向的车开始起步。女子又大声喊了起来:“上车,别捡了!真倒霉!”女孩上车后,女子一脸怒容,骂骂咧咧开车前行。

  我在旁边一块等待绿灯,女子的态度让我感到惊讶,对待自己的孩子为何如此苛刻?

  即使是女孩自己弄丢了水壶盖,做父母的应该温柔坚定地指出孩子的错误,然后告诉孩子怎么做。

  小女孩怯生生的眼神一直在我脑中徘徊,在这样的母亲身边长大,孩子不是过分胆小、敏感,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学的像母亲一样牙尖嘴利。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长期生活在被辱骂的非正常环境中,孩子会产生性格懦弱自卑、心理压抑孤独、精神焦躁不安、心理怪癖、爱撒谎、脾气暴躁等心理问题。

  尊重是爱的前提,我们能懂得尊重其他人,更应该尊重我们的孩子。

  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达到目的,只是家长为了图一时方便的偷懒之举罢了,这个必须戒除。

  - 05-

  过度溺爱孩子

​​​​​​​

  爱和溺爱不是一个事情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处处为孩子着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长溺爱孩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殊不知,这种行为正一步步将孩子推向了悬崖边缘。

  你对孩子无条件的宠爱,久而久之就成了理所当然,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表面上是一种满足和富养,实则会造成孩子内心的空洞与贫瘠。

  极端一点的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骄纵跋扈、唯我独尊、不尊重他人,甚至成为“妈宝男”、“啃老族”。

  这些在年幼时被惯出来的毛病,往往会让孩子在以后吃到苦果。你宠溺孩子,这个世界不会宠溺他,你不管教孩子,总会人替你好好管教。

  成为孩子的“仆人”之前,先看看自己是否能捧着他一辈子,舍不得让他吃眼前的苦,以后的人生只会更苦!过度溺爱孩子,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就要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保持人格独立,毕竟有些苦难还需孩子亲自去品尝。

  记住只有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担当,勇敢地抗击生活的风风雨雨,未来他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更加坦荡、也更加从容。

  每个孩子就像一幅空白的画纸,孩子的一生是否精彩,需要父母的用心描绘。

  愿每一个做父母的都能谨记这5点,用心陪伴,用爱浇灌,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就没有机会重来。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