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3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近日,绵阳盐亭某中学学生,放暑假在家整天玩手机,因此被父母教育。此学生竟给父母发短信“永别了”,然后跳河轻生。
1
因玩手机被教育,
发“永别”短信欲轻生!
事发当天下午5点许,一名辅警下班经过北门大桥,发现桥下有一个徘徊在河边的小孩好像在哭,举动异常,于是一直站在桥上静静观察。
“大约5分钟后,发现河边小孩情况不对劲,有跳河的迹象,考虑到自己一个女孩子,能力有限,便立刻联系在附近值勤的交警同事下去查看。”
赶来的执勤交警慢慢靠近小孩,开展劝说工作,此时小孩情绪十分激动,突然跳入弥江河。
此时,河边待命的交警和围观群众立马跳入营救,并在河水中对小孩再次进行开导,开导无效,随后交警及围观群众手拉手协同将小孩救上岸。
事发后小孩的母亲赶到了现场。她告诉交警,跳水小孩是盐亭某某中学学生,放暑假在家整天玩手机,父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今天下午5点左右收到孩子发来的一条短信“永别了”。
“我非常担心、害怕出事情,结果孩子采取了这么极端的方式,真的谢谢你们交警同志,回家我一定好好和孩子聊聊,教育他要好好珍惜生命。”
网友热评
@Mary弈:哎,放假了本来也是让他们慢慢放松一下,不让他们玩手机也完全不可能,因为现在这个都是信息化时代,让他们适当接触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是又怕让他们玩手机从此沉迷于手机,真的很难。
@dora570:现在娃娃动不动就寻死觅活的,整个社会都该反思一下教育出了啥子问题。
@王小二胖妞: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还得了。
@大婊姐:小孩子心智不成熟,真的会想不开,还是要注意教育方式啊。
2
“手机夺命案”,
是否全是手机惹的祸?
刚到暑假,手机就以杀手的身份,醒目地出现在官媒和网媒的显著位置。
杭州滨江一小区,一名15岁的初三女孩从19楼坠下,落在三楼阳台上,当场死亡。警方认定为自杀。事发前,家人发现女孩又在玩手机,提出反对意见,双方发生争执,随后女孩跳楼身亡。
河北廊坊市,一名13岁女孩很晚还在玩手机。母亲一怒之下,将手机给摔了。女孩带着20多块钱离家出走,时至今日,仍无音讯。
安徽池州青阳县,一名16岁的中学生,被没收手机后和母亲发生争吵,随后女孩离家出走,跳入附近4米深的河水中,心生悔意,呼喊求救,被及时赶来的消防员救出,侥幸脱险。
如果时针再往前拨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手机引发的连锁悲剧,不胜枚举。
去年9月,河南正阳县,一位初二少年因玩手机被父亲批评,一怒之下喝了家中的农药,在医院抢救一周仍昏迷不醒。这个农民之家,本就因女主人身患脑瘤一贫如洗,儿子的服毒让这个因病返贫的家,更雪上加霜。
去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一名初二的男生因成绩不理想,被父亲没收了手机。索要无果后,孩子跳楼自杀。两天后,无法忍受丧子之痛的母亲,也跳楼自杀。
一条条触目惊心的新闻中,作为始作俑者的手机,都以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被置放于标题之上……
人们普遍认为:
是手机,将花季凋零的孩子和绝望悲痛的父母阴阳两隔!
是手机,将逃学厌学的情绪和恐慌不安的气息四处蔓延!
是手机,毁了我们的这一代和下一代!
然而,真的只是手机的原因吗?
看着这些血淋淋、悲戚戚的手机夺命案,牛老师只想说:手机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教育问题的替罪羊。
3
杀死孩子的不是手机,
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说到到玩手机,很多家长自己就患有重度手机癌,在生活中,往往很多大人也是沉迷在电子产品里,有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一个个都是低头族。
个别家长甚至为了减少陪伴压力,在孩子小时候把手机甩给孩子:“一边玩去”。
当有一天,他们想让孩子远离手机时,才发现孩子已经深陷电子游戏无法自拔。
作为父母,当我们无所事事地身陷刷屏魔怔,不读书学习,不陪伴家人,不专心做事,甚至在玩手机中频频酿下祸端和惨案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孩子去学习,去进步,去自律?
◻ 今年1月,一名未满4岁的男童在泳池不幸溺水身亡。监控录像显示,他在水中挣扎3分钟无人发现。而池边看管他的母亲,一直在埋头看手机。
◻ 去年9月,在深圳华升大厦,三名幼童坐在地上玩耍,突然一辆白色轿车开过来,直接从三名孩子身上碾压过去。事发后,女司机称她当时在低头看手机,根本没有注意到有孩子。
◻ 前年8月,在郑州商城路一商场楼下,一位司机妈妈在倒车时玩手机,不慎将自己2岁的儿子当场轧死在车轮下……
这些惨痛的案例,提醒每位父母:
不是手机害了孩子,是我们害了孩子。
不是孩子迷上手机,而是我们自己依赖手机,并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其害。
很多时候,不是手机夺走了孩子,是父母拱手把孩子让了手机。
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你的孩子会沉迷手机呢?
因为孩子是有样学样啊,所以我们家长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放下手机,用你空闲的时间多多陪伴孩子。
但我们需要认清并接受的一个真相是:在钢筋水泥和人工智能中长大的孩子,相比于父母辈小时候,要孤独很多。
他们不缺吃穿,但他们缺少玩伴和陪伴。
家庭是孩子在漫漫人生中汲取爱和力量的第一站,也是孩子成长的终生课堂,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
千万别等到某一天一抬头,才发现孩子已经长大了,而你,在他的成长中缺席了太久太久。
4
孩子使用手机,
是否需要彻底禁止?
随着手机的普及,孩子拥有自己第一部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提前。
有些家长在给不给孩子买手机方面犹豫不决,害怕孩子过度使用变得失控,反而引发亲子矛盾;或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等。
睿妈认为,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不应过早地给孩子接触手机,而应该提早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或者培养孩子其他健康的爱好,来防止电子产品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
5
孩子沉迷“玩手机”
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
孩子一旦爱玩手机,父母必然恐惧担心,着急上火,或直接干涉。
拔网线、砸手机,争吵责骂;或到处寻方找策,一想起来就暗自垂泪,为孩子未来担心; 或者多次反复劝说无用后,怒其不争,干脆听之任之。
处在压力之下的孩子,不管在手机中获得多少乐趣,一旦面对现实,立马觉得压力特别大。
这是大多数沉迷手机的孩子的生存状态。
作为家长,我们也要换一种认识,不再去简单的制止,而要认识到手机问题反映的是孩子对它的精神依赖。
本着耐心,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放下手机的过程。
理解和接纳
对于我们看不惯的东西,也许深入了解其中的趣味和吸引力,会获得不错的效果。
比如,孩子喜欢听手机里的音乐,那我们就跟着一起听一听,说不定你同样会爱上他爱的音乐,这时候一起聊聊歌星和音乐,听孩子讲一讲你不知道的歌星的奋斗史、音乐背后感人的故事,一是可以跟孩子交流感情,二是满足了孩子的倾诉欲,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岂不是其乐融融、两全其美。
规定时间,对犯规有惩罚
美国硅谷的很多高管,包括乔布斯在内,他们都会限制子女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比如禁止他们在非周末晚间使用数码产品,并且周末可以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也很有限。
爸妈可以给孩子规定玩的时间,比如每次玩不能超过半小时,如果这次按时归还下次就还可以玩,如果这次不按时归还下次没得玩,按照规矩来做,慢慢地孩子也会习惯于遵守。
一味地抵制,只能换来孩子更深的渴望,所以家长要注意,堵不如疏。
指引孩子有“路”可走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走上一条可行之路,能让他们把心愿投之于实践、付之于行动,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孩子才能更有方向感,才不会再沉迷于虚幻。
具体做法可以是培养孩子一些书法、乐器等方面的兴趣:可以是跟孩子一起运动、一起阅读;还可以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增加孩子投入生活的乐趣等等。
言传不如身教
如果你整天打游戏或者在孩子面前无所事事玩手机,你再怎么训斥孩子——去,去读书去,你觉得会有效果吗?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身体力行,陪着孩子一起读书。
一些重视教育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好地扮演了监督者、陪伴者、激励者的角色,在对孩子手机的使用问题上有着清醒认识,并身体力行希望将手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也有一部分思想上偷懒的家长,还看不到手机对孩子的危害,还抱着用手机换取孩子的消停,或者用手机收买孩子的欢心这样的心态,纵容自己的孩子沉迷于手机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