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完美妈妈?怕是童话里都没有

时间:2018-05-0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在当前噪声四起的舆论环境下,对妈妈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做到什么样,才是完美的妈妈?

  若按理想状态来设计,恨不得是:母乳亲喂到自然离乳;辅食营养搭配创意兼备;全职抚育到幼儿园转身职场闪亮再现;性格温柔待人温和不发脾气;孩子体育艺术外语三足鼎立;亲子阅读兴趣发展性格培养必不可少......妈妈们已被五花大绑,动弹不得。

  其实我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妈妈。我不能做到时时刻刻春风化雨不吼不叫,在孩子三岁之前我也没有日日陪伴,也没有坚持每日亲子共读......随便点开朋友圈一篇《做到这九条,你就是完美妈妈》,我肯定是妥妥的不符合。

  事实上,我也从未打算做一个完美的妈妈。我和大家一样,只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着的妈妈。我养育自己的三个孩子,难免也有心急火燎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但孩子并未因此而“毁掉”。

 

 

  他们是一个个有自己独立王国的小人儿,有自己的认知和纠错能力。

  只要搭建好底层逻辑和运行体系,他们就可以良好运转,足够抵御一个不够“完美”的妈妈偶尔出的bug。

  如何来搭建?从宁宁四岁的时候发生的几件事情讲起。

  1

  认识自己,从试错开始。

  一天早晨,宁宁一定要穿姐姐的大靴子去上学,三分之一是空当。对于劝说,完全不理。我就由她了。一切都是体验,不能完全因经验舍弃体验。

  “你自己决策吧。宁宁,愿妈妈每一次决策,都有你这样的强悍。”

  下午从幼儿园接她回家时,我问:

  “宁宁,大靴子舒服吗?”

  “不舒服。”

  “明天还穿吗?”

  “不穿啦。”

  早晨就从我嘴里告诉她的不舒服,要经过一天的尝试,才能抵达她的真正认知。我们很多时候,只知道词的意思,没真正体验过那种感同身受,相当于都是二手世界。勇于让孩子试错,才是真正让孩子体会决策和结果之间真正的逻辑关系,才能把词从脑子里,体验到心里。

 

 

  这种事情非常多,还包括有时候,冬天孩子一定要穿夏天的裙子,或者夏天一定要穿冬天的大衣。一般来讲,我就完全让孩子们自己试错。无非打个包,给他们再带上一份正确选项,他们一会儿就会换回来,而且,永远学会了理智。

  如果冬天穿了夏天的裙子,往屋子外面一跑,孩子会立刻一个激灵,就进来穿衣服喽。别怕这一瞬间,哪怕冒着感冒的风险,也可以让他们体会一下,什么叫做寒冬。不过,根据我的经验,还没有因为这一瞬,而使得孩子感冒的。生命是很神奇的,绝对会给人几分钟的试错时间。

  吃饭也是,我家的育儿习惯,是不催孩子吃饭的。自己决策,自己承担后果,饿着饿着,就吃饭了。如果压根儿不饿,不吃晚餐,也是很好的习惯。

  大人那么多的经验逻辑,全都是孩子理解力世界的噪声。孩子要自己去领受,才能建立知行合一的理解力版图。不怕犯错,每件事情都是实验田。没有对错,无须禁锢。

  在孩子小时候,就在细微的事情上给孩子决策的权利,以此为种子,让他们大胆试错,大胆行动,不断以行动的后果来纠正自己,他们会摸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树立对自己的坚实认知和信心,找到自己的节奏,慢慢成为自己的主人。

  2

  认识他人,从妈妈开始。

  “妈妈的耐心,快要用完啦。”

  “是还有一点点吗?”

  “比一点点,多一丁点,算一点半吧。也快用完啦。”

  这是我的提前告知法。听到妈妈的耐心快要用完的几只,就知道接下来该偃旗息鼓,等妈妈休养生息,慢慢补足能量血槽。

  她们知道,妈妈会在极度疲劳的时候耐心不够,耐心不够会情绪不佳,这个时候容易点着雷。这是在她们因为类似情况发作之后,我等她们平静下来复盘时讲的道理。

  自己是这样,而妈妈作为独立的他人,也是一样的。这是推己及人的能力。

  我喜欢吃草莓,而妈妈喜欢吃香蕉——认识到,并接受这样的差异,是了解包容的能力。

 

 

  十月怀胎的准妈妈,像被播种了的大地。一粒微笑的种子,驻扎在妈妈体内,膨胀、分化、成长,直到一个圆满的胎儿“破土而出”,转变成婴儿。

  在十个月孕育期的妈妈,都能体会大地的特征——“不计所有,提供营养”。胎儿的一切来自母体,这是天然的安排。

  而完成和母体的分离,独立出来的这只小动物,对妈妈,简直也是敲骨吸髓。孩子们年幼时,妈妈们是彻夜的劳工,是严重的睡眠不足症候者。一个晚上可能睡得极其散碎,仿佛身处荆棘丛中。

  因为随时观察并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自然觉得妈妈是“自己的延伸”,是自己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从学步儿往幼儿走,妈妈不能完全亦步亦趋了——事实上,实际上也做不到。

  要适时开始心理的分离,即让孩子意识到:妈妈,是一个独立于我之外的,可信赖的,他人。妈妈自此逐步从孩子的世界撤出,每让一分,妈妈和孩子都多出一份自己。

  成为他人的妈妈,仍然关爱孩子。但是这个妈妈,有自己要忙的事情,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情绪,有时需要等待,偶尔会发脾气......孩子对他人最原初的认识,便来自于妈妈。

  3

  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互动,亦是博弈。

  “宁宁,对不起。上次洗草莓时,你在妈妈洗的草莓上面去冲你打了泡泡的手。我当时喊你的声音太大了。我一直想着这事。当时,确实特别生气。后来想了想,你其实可能不知道在水果上面不能径直吸收,应该等妈妈耐心洗完。这个是你不懂,因为我们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亲爱的,无论如何,我当时嚷你了,对不起。”我亲亲她的小脸。

  “嗯,妈妈,我当时就觉得你声音太大了,都吓到我了。”这个胆大的小姑娘,那时确实被我的高音波震慑住了。

  “以后,妈妈如果说话声音大,你就提醒我,好吗?我会小声好好说的。有些不能做的事情,我会好好提醒你的。”

  “好的,妈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宁宁获得了这项权利,经常会“上纲上线”妄议裁夺。比如有一晚,我在讲故事的时候,讲到激动处,声音高亢一点,她果断地提醒我:“妈咪,小点声。你声音太大,会吓到书里面的小朋友。”

  还有刚才,我在抽油烟机的隆隆声中,朝大家喊:“吃饭了。”宁宁跑来,严肃认真地跟我轻轻嘘了一声,嘴前竖起一根手指头。

  眼瞅着我就要被宁宁熏习成无敌小声低调妈了。

  不过,每次被她提醒,我都立刻服从管理,乖乖调低音量。

  其实我很惭愧,冲洗草莓时,对突然伸手在上面冲泡泡的她大喊大叫:“啊,不要这样!宁宁!你怎么能这样呢!这样我就白洗了!还要再冲很久!这个水喉很重,好不容易按下来的!你就不能等一会儿吗?!”吓了她一大跳。

  实际情况是,在公园特别沉重的按压水喉处,我一边单手用力按压,一边洗草莓,按得手都酸了。好不容易快洗好的时候,从宁宁手上冲洗下来的泡泡又使我前功尽弃。

  手疼又被“捣乱”,完全没考虑到宁宁其实也按不动旁边的水喉,又心急洗手。而且,完全没有“不能在洗水果的自来水上游冲洗手上的肥皂泡泡”这种经验。

  我们大喊大叫,孩子们默默承受。任何一条简单的规则和社会经验的获得,都来之不易。

  当妈妈承受着疲惫、透支体力、心中有事时,即使对最爱的孩子,也很难保持心平气和。相反,他们最接近我们,最能够直接感知我们纷飞的情绪弹片。

 

​​​​​​​

 

  所以,我就这样,甘心被她执法,哪怕过度执行。我知道,每一次我的高声调降下来,每一次承认“宁宁管得对”,都会使宁宁和妈妈之间的小小强权裂缝慢慢修复。

  宁宁会知道,妈妈会犯错,犯错也会道歉,而且不仅道歉,还会服从管理,进一步提升修养。

  这种不断修复的交流规程,也是孩子安全感建设的重要一环,因为有了规则,最小的孩子,也能做大人行为方式的小小纠察。这种安全感,甚至比“你是我妈妈,所以你爱我”这么毋庸置疑的原发安全感还重要。

  这是不妄自菲薄,不多愁善感,不垂头丧气,不无力改变,而自尊自爱,自律自治,有荣哪里,允许自己和爱的人失误——所有这些健康心理运作机制的小小萌芽。

  好好养护它,毕竟世界上并不存在真的“完美妈妈”。即便有,她的理想也不过是,让孩子们生长成可靠的自己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