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同样是教育孩子,什么老师一句话顶家长十句?值得深思

时间:2017-11-0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对家里的熊孩子来说,现在谁说话最好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不,都不是,答案只有一个:学校里的老师。

  夸张一点说,老师的话简直就是圣旨,孩子不仅会听,而且还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而父母说的话就像空气,孩子很少听。搞得很多父母都要这样吓唬孩子: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王老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鲜明的对比?老师们靠什么获得了孩子们的敬畏?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1

  第一个原因:老师给孩子树了明确的规矩,而父母没有。

  学生们在学校里有哪些规矩呢?这里来一起看下。

  这些规矩是必须做到的:

  按时到校。

  衣服整洁。

  见到老师要问好。

  课前准备好书、准备好笔。

  坐姿笔直。

  认真听讲。

  认真做随堂练习。

  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放学后按要求完成作业。

  这些规矩是不能违反的:

  上学不能带零食。

  上学不准带手机。

  不准说脏话。

  不准动手打架。

  上课不能交头接耳。

  不准传小纸条。

  不做小动作。

  不能影响别人听课。

  不能抄作业。

  考试不能作弊。

  类似的规矩还有很多很多,要总结和提升一下的话,那就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有了这么一套规矩,老师面对班上几十个孩子才不会慌,才能掌控局面,保证一切井井有条。

  再反观绝大部分家庭,哪有这么明确的规矩?现在大家都一起回想下,你能清晰明确地说出家里的3条规矩吗?家里有成文的规矩吗?估计很多人1条都说不出来。

  2

  第二个原因:老师给孩子兑现了明确的奖惩,而父母没有。

  光有规矩远远是不够的,因为仅仅写在纸上的规矩都是空话,只有真正付诸实施的才叫规矩。

  在学校里,规矩的实施就是奖惩。

  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小红花。

  表现得更好,除了累积更多小红花,还能升级变成大红花,最后还能拿到那飘着香气的真红花。

  这些红花不仅奖励给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让你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其他一切奖励也都是这朵小红花的升级:表现好可以拿到奖状,可以领到奖品,还可以站在全校学生面前讲自己的光荣事迹。

  只要表现好,学校里的规矩一定会兑现。老师不会轻易许诺,只要许诺后一定会兑现。

  可反观很多父母呢?很多时候都是轻易许诺、从不兑现。

  最小的事:你快点吃饭,吃完这一口就让你看电视。结果,没有。

  大点的事:你快点写作业,写完了可以下去玩了。结果,没有。

  更大的事:你好好学习,如果考试进步了就给你买IPAD。结果,没有。

  这至少带来了两个问题:

  其一,很多许诺是不应该的,孩子做一些事是必须的,不应该许诺给奖励。

  其二,随便许诺后却不兑现,一点点蚕食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和尊重。

  日积月累后,你再说什么话,孩子都不会相信了。这一点都不奇怪。

  兑现奖励只是一个方面,而兑现惩罚则更为重要。

  在学校里,孩子在某方面犯了错,老师会及时对照规矩给出惩罚。

  比如,考试敢作弊,会被取消成绩,甚至全校通报批评,最严厉的甚至是没法毕业。

  同样来反观父母对孩子,很多规矩下的惩罚措施都是摆设。

  孩子没按照求做,哭闹耍赖,只要闹腾得厉害一点,大多数家长都会心软屈服。别说惩罚了,反倒变成孩子要挟父母了。

  长此以往,父母口中所谓的规矩,哪还有半毛钱作用?逢人还抱怨: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了呀,可就是不管用啊。真是这样吗?

  3

  第三个原因: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而父母没有。

  这话怎么说呢?就是老师给孩子们传递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形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老师会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时候却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却从不要求自己。

  来看看老师的工作状态。

  要求学生不能迟到,老师就会提前先到。很多值班老师和校长,往往都提前很多就到学校门口等着学生。不值班的老师,则会提前到办公室准备好上课的材料和工具,上课铃一响,准时出现在讲台上。

  要求学生不能上课随便讲话,老师也有自己的原则。上课不能接打电话。

  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则会加班加点。按时批改完作业和试卷,及时反馈给学生。

  再看看很多家长的日常。

  要求孩子不玩游戏不玩手机。结果呢?自己成天拿着手机不放。就连吃饭时,都忍不住要摸几下。这样怎么能阻止孩子玩手机?

  要求孩子不看电视。结果呢?孩子写作业时,自己在客厅里看电视。还开怀大笑。这样怎么能让孩子安心学习?

  要求孩子认真写作业、求进步。结果呢?自己对工作毫不上心、天天倒数。这样怎么能让孩子从你身上获得正能量?

  老师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至少是以身作则的示范。所以老师批评学生时,孩子愿意听,因为老师就是比我做得好啊。

  家长没有给孩子树榜样,反倒是反面典型。你再去要求孩子,孩子有足够的心理优势反驳你:你自己都做不到,还来要求我?

  4

  说了这么多,现在开始给大家上点干货。到底该给孩子树哪些规矩呢?这里给家长们一点参考。

  规劝

  针对: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

  ●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

  ●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

  ●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

  ▷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

  ▷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打手心

  针对: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

  ●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

  ●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X家棒等;

  ●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

  ▷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

  ▷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提醒处罚的原因。

  ▷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罚坐

  针对: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

  ●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

  ●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设置时间长短。如果孩子提前站起来了,那就要重新计时,他必须重新再来一次。

  建议:

  ▷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

  ▷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

  ▷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帮忙做家务

  针对: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

  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例如事先准备好一列家务清单,罗列出3~4个孩子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扫地或者把玩具分类收拾好等等,那么孩子就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招致哪种后果。

  建议:

  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

  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

  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

  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画画

  针对: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攻击性行为

  方式

  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

  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

  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

  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

  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针对: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

  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1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

  建议:

  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

  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5

  有人可能要说了:你不是说老师牛吗?为什么有的老师却管不了自家孩子呢?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为什么呀?当然是因为:老师在学校里是老师,严格按照规矩来办事,所以能管好班上几十个学生。

  可回到家里呢,他的身份就变成了父母,他的行为也变成了普通父母的行为。没有坚持自己作为老师时的那些做法,管不住自家一个孩子也就不奇怪了。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