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开学半个月来,不少家长都会觉得把孩子送幼儿园真是太难了,每次不是哄骗就是许诺。其实,正是这种行为,反而成了羁绊住了孩子快乐入园的脚步。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No.1
一提上幼儿园孩子就哭闹
应对:家长放轻松,孩子适应快。对孩子来说上幼儿园就是“二次断奶”,每个孩子都艰难地迈出了人生的一大步。
刚上幼儿园的宝贝们都会出现哭闹现象,这种现象很正常,完全在老师的意料之中。哭闹、经常生病和胃口变差都是孩子内心焦虑情绪的体现。这主要是因为孩子出现分离性焦虑,特别是一些刚入园的托小班的幼儿,入园不适应症甚至可持续长达两个月以上,一提幼儿园孩子就会哭闹、害怕。原因主要是孩子已适应了家庭环境,对家人有了强烈依赖性。面对陌生环境和新面孔会因好奇而产生兴趣,但兴趣消失后,孩子会产生巨大的失落和不安全感。
首先,教师要担当起一个妈妈的角色、一个朋友的角色,努力让孩子们觉得老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他们最好的玩伴,安全的守护者。循序渐进地让每个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让孩子们慢慢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最终爱上幼儿园。
其次,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情绪。有些家长送孩子入园分别时总是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看孩子,家长的这种依恋情绪也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孩子容易把与家人的短暂分别认为是很痛苦的事。
再次,家长可在最初时,让孩子带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入园,起一个间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环境和老师伙伴初期得到熟悉、温暖的情感安抚。
No.2
孩子没安全意识,总被欺负
小班里的孩子有的攻击性比较强,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发生意外就是一眨眼工夫,根本防不胜防!
应对:应帮幼儿尽早建立规则意识。
幼儿园的孩子具有攻击性一般是个例,这些孩子往往在0到3岁的关键期内没有安全度过,家长未与这些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幼儿发生冲突多半在争抢玩具和图书时,这些孩子的攻击多无恶意,调查显示,这些孩子给其他小朋友带来的伤害行为,有些甚至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向别人“示好”的一种表示,而有些过激行为则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在家长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欺负心里肯定不好受,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应该教会孩子在被他人欺负时的一些应对之策,这可能直接影响幼儿的心智成长与性格培养。
首先,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后,家长要问问孩子冲突是如何发生的,是否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
其次,家长可将情况向老师反映,家园共育永远是幼儿成长的中心点,老师也要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
再次,在家教育孩子应对此类事件时,家长一定要注重灌输“我不能随意被人欺负,但也不仗势欺负别的孩子”的理念。
“能让我玩儿吗?”
'“等你玩完了,能借我玩会儿吗?”
让孩子学会用此类友好的话与其他小朋友协商很重要,也可教育孩子,对于班中个别具有攻击性的小朋友要学会避让。家长也不能一味强调忍让,这会让孩子产生怯懦心理,无法塑造坚强的性格。适当情况下可教育孩子如何“强硬反击”无理的欺负,但要注意适度适量。
No.3
孩子不合群,不愿甚至怕与老师沟通
上小班才一个月的欣欣很让妈妈白女士苦恼,因为近日妈妈发现,欣欣在家上厕所越来越少。老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有时一上午才去厕所小便一次,妈妈回家后问了孩子,孩子说:“在幼儿园里上课时想上厕所,不敢报告老师,担心这样老师、小朋友会讨厌,就憋着不上厕所!”
仔仔每天都会乖乖地随妈妈去幼儿园,在家活泼的仔仔在幼儿园里却不愿和小朋友说话,也不愿和老师进行沟通,只是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游戏活动也不参加。
应对:对于上述案例这样的情况,家长需要多多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
对于很多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80后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总会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导致幼儿觉得父母才是他们的依靠。所以,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后适应能力很差,与他人有交流障碍。
在老师试图打开孩子心扉的同时,家长可以每天在接送孩子时多跟老师交流,让孩子看到这样的亲切场面,帮助老师和孩子尽快建立起感情。也可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平时给孩子一些机会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通过游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孩子在家时家长要和孩子经常谈论幼儿园,父母可将自己小时候在幼儿园的快乐、和小朋友玩耍时的趣事与孩子分享。进入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第一次重大的生活转折,孩子们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信和鼓励。
父母可多带孩子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多和孩子讲有关独立、勇敢的故事,教孩子认识自己的名字,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要求大小便、感觉口渴、需要食品等。可适当地鼓励孩子邀请小客人来家做客,教会孩子简单的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