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宝宝上幼儿园不适应,家长和老师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时间:2017-09-0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3~6岁是孩子发育的黄金期,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重智力轻能力”,忙着教孩子学音乐、背唐诗,却忽略了对孩子自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其实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主要是培养好习惯和学习兴趣为主,家长应注重幼儿生活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家长们掌握一些教育“妙招”,让育儿方法更科学、系统,事半功倍。

  模拟情境教会孩子“提要求”

  “今天多喝点水,多吃点饭!”在幼儿园门口,总能听到家长这样的叮咛,然而孩子回到家后,家长会发现自己的叮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孩子没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是因为TA们还不具备将父母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的能力,还不能掌握向老师主动提出请求的方法。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通过创设一种情境,教会孩子在具体环境中模仿如何去做。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模拟在幼儿园吃午饭的场景,告诉孩子,如果没吃饱,可以举手说:“老师,我还想吃!”

  孩子在幼儿园里“拉裤子”,家长也可以通过情境,教会如何表达,而不要故意将孩子大便的时间调整到晚上。这不仅会打乱孩子的生物钟,而且会严重干扰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家长应该意识到,帮助孩子提高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能力,对3~6岁孩子来说,是生存、生活能力的基础。

  细心“诊断”耐心帮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入园后,交际能力方面的问题不断出现,家长不妨试试诊断式教育。在家里的时候,所有大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在人际方面的问题不突出;上幼儿园后,随着孩子跟同龄人交往的增多,问题就呈现出来。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像医生一样“诊断”孩子的“病因”,与老师及时沟通,合力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咱的孩子就不喜欢上幼儿园”,甚至干脆退园。

  孩子转到一个新环境后会出现自卑、孤独和不安全感。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如为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从“听”开始,然后变为“跟着老师思维走”,再到孩子突然有一天会情不自禁回答老师的提问,接着,老师可以鼓励他每天为小朋友讲故事。

  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要耐心找出原因,然后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去解决。家长要容许孩子出现失误,并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解决问题。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没有“诊断”和解决能力,那么可以请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帮忙。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控制自己急躁的情绪,耐心等待孩子改善,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转换方式提要求不如提“问题”

  很多家长发现,越要求孩子“有规矩”,孩子做得越不好。家长喜欢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且希望孩子立即执行。但是别忘了,您面对的是小孩子,他们不喜欢接受指令,你越批评,他们越逆反。聪明的家长要学会把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和孩子一起解决的问题。

  举个例子,当家长或老师希望孩子的书柜整齐有序,那么从摆放图书时起,就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参与到规范化管理中来。

  “宝宝,你看,这本书应该放在哪儿?你给妈妈出个主意好吗?”

  “书看完了,咱们把它放回哪儿去呢?它原来是在哪个位置呢?”

  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得到表扬时还会很有成就感。

  怎么样,这些育儿小妙招,你学会了吗?快试试吧!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