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1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每次,我刚说不允许他玩游戏,
他立马又哭又闹、甚至满地打滚。
我实在拗不过他,只好让他玩。”
昨天,楼上的邻居跟我聊起她儿子对电子游戏的痴迷,很是无奈。她当然知道,应该限制孩子玩的时间和频率,可是每次她都会因儿子的大哭大闹放弃原则。
我家孩子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段时间,他也会通过“哭”来争取一些“不合理要求”,比如吃过多的零食、看过量的动画片,尤其是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的时候。
有一天我在准备上课材料时看到斯金纳的小白鼠实验,突然将两者联系起来,更深刻地理解了孩子出现这类行为的原因,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最初的实验是这样的:将一只饥饿的小白鼠放入箱子。箱子里安装了一个小杠杆,一旦小杠杆被压动,一粒食物即可掉落。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无意中压到杠杆、吃到食物;但反复几次之后,它就将持续地按压杠杆、获得食物,直到吃饱为止。
小白鼠之所以会持续按压杠杆,是因为它认识到了“按压杠杆”和“获得食物”之间的联系。
类似地,孩子最初并不知道“哭闹”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几次无心的尝试之后,偶然发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从此以后像小白鼠一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频繁做出又哭又闹、满地打滚的行为。
遇到为达目的大哭大闹的熊孩子症怎么办?
斯金纳后续的实验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南。
消退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后来,斯金纳将杠杆连接的食物取走;数次之后(没有得到食物),小白鼠就不再去按动杠杆了。这意味着,小白鼠又进行了“学习”,明白了“按动杠杆”和“获得食物”之间不再存在联系。
放在孩子的情境,改变孩子哭闹行为的重点在于,消除后续的“奖励”。当孩子知道,通过哭闹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会放弃做出那些无谓的行为了。
类似地,有些时候,孩子会故意说脏话来刺激大人的反应;大人越是暴跳如雷,他越觉得自己厉害。
这时候,消退也是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孩子说不好听的话时,忽略它、不做任何的反应,久而久之,孩子觉得无聊、没意思了,也就不再说了。
当孩子知道,通过哭闹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会放弃做出那些无谓的行为了。
惩罚可能立竿见影,但无长期效果
斯金纳后来又将小白鼠放在通电的箱子里。按下箱内的按钮,箱子则断电。很快,小白鼠就发现了“按按钮”和“断电”之间的联系,学会了按按钮。
这个发现表明,作为奖励的“双生子”,惩罚可以迅速地建立行为模式。例如,当孩子大哭大闹,我们马上以训斥、打骂、威胁等方式惩罚他,能够迅速地制止他的哭闹行为。
但是斯金纳后来发现,一旦箱子不通电了,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同样会迅速消失。
也就是说,我们利用惩罚修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效果是短暂的,他很快就会故技重施。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惩罚的结果是孩子下一次更“变本加厉”的哭闹。也就是所谓的,惩罚的“凡勃伦效应”(经济学里的概念,某些产品越涨价、卖的越好)。
大人态度的一致是关键
斯金纳还对最初的实验进行了如下的修正:小白鼠按动杠杆时,食物不是100%,而是有概率地掉落(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食物)。
实验发现:小白鼠也学会了按杠杆,而且即使随后取消了食物,它还会持续地按按钮。
类似的逻辑,孩子哭闹时,如果我们有时候满足他的要求、有时候不满足他的要求;因为不能明确结果,他会抱着“赌徒般”的心理,选择哭闹、盼着“说不定的”的好“结果”。
所以,修正孩子大哭大闹的行为,一定要坚持统一的态度。
一是所有大人态度的一致,特别是老人的态度。孩子聪明的很,他非常懂得如何攻击薄弱环节、获得胜利。
二是,不同情境下态度的一致性。关起家门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坚持原则。一旦到了外面,就很难说。孩子精明的很,明知道我们在外面爱惜自己的羽毛和面子,会故意撒泼耍横,迫使我们缴械投降。
我们不能完全采取斯金纳训练小白鼠的态度和方法来管教孩子。斯金纳只关心小白鼠的行为,而我们还得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