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3岁看大7岁看老,好习惯的培养要趁早!

时间:2017-05-0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做父母的,好像都在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

  这句话啥意思?

  “3岁看大、7 岁看老”的潜台词就是,看孩子3岁的表现,就能基本判断他到18岁及其以后的发展状況;看孩子7岁的表现,几乎就能判断他到60岁及其以后的发展状况 。

  换言之,孩子在 0—7 岁养成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谈到习惯,有一段话特别经典:“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为什么“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我仔细想了想,所谓性格,就是一个人在为人处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习惯。

  所以,播种什么样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习惯,就收获什么样的性格。

  又因为,“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以,播种习惯,收获命运。

  如果对上述这个结论充分认可的话,那我们在孩子0—7岁这个阶段,特别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那不就等同于在逼近一个人性格的塑造——换言之,在干预一个人的命运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做家长的,每天虽然忙碌,意义岂不很大?

  习惯养成真的很重要。

  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大家都已听过,但我还是再讲一遍。 故事发生在1978年。 有75名诺贝尔获得者齐聚巴黎,共同出席某个会议。会上,有位媒体记者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的?”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得主平静地回答:“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实验室,是在幼儿园。” 记者有些好奇,问:“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 诺贝尔奖得主答到:“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答应小朋友或别人的事情要做到;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好习惯的养成,格外重要。

  良好的习惯包括哪些具体的习惯呢?

  一、生活习惯

  (一)吃饭习惯

  不偏食、不挑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糖果、冷饮;不把饭菜撒一地或一桌;不边吃边玩或让大人追着喂;多喝水;不要剩饭。

  在这里,特别提醒家长,从小要关注孩子拿筷子的姿势。我发现,现在很多孩子拿筷子夹菜的姿势很难看。告诉孩子,上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下面的筷子要固定,只动上面的筷子,然后夹住食物即可。

  在吃饭过程中,有一些温馨提示:

  遇到难夹的东西,或者大骨头一类,左手放在食物下方托着,避免在送到嘴里之前掉落;

  夹起食物之后,不应该放回盘碟;

  不能用筷子对着人或用餐时拿筷子指手画脚;

  不能用筷子在菜盘上来回地转却又不夹菜;

  不能将筷子插入一碗米或饭(这是祭祀时采用的方式);

  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盘(这是要饭的动作)。

  (二)睡觉习惯

  早睡早起:晚上21:00之前必须睡觉,早上7:00必须起床。

  (三)卫生习惯

  每天拉臭;便后冲马桶;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玩耍以后等,都要用肥皂洗手;女孩则要养成小便后用卫生纸的习惯;游玩或干活以前养成解手的习惯;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能独立漱口、刷牙、洗脸;给别人夹菜用公筷;不要长时间看电视,保持距离。

  二、学习习惯

  喜欢看书;听课认真;做事不马虎;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

  三、品行习惯

  见人打招呼,问好;离开,说“再见”;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大人说话,不插嘴;做错事,要道歉;出行,见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坐公共汽车、买票时,按顺序排队;注意礼让;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经常帮爸爸妈妈干活;爱惜物品;不乱翻别人的东西;与伙伴友好相处,有好东西一起分享。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