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5-0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如果你家也有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你是否也会担心他过得好不好?其实,如果教会孩子一些简单的表达,在需要的时候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会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妈妈的焦虑也自然而然地减少了。
不过,在训练孩子表达需求之前,父母还需反思在教养孩子时是否有这样的坏习惯:
1.忽视孩子的需求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较严苛,习惯忽视孩子的需求。比如,孩子摔哭了,父母说 “不要太娇气了”;孩子不想喝水,父母说 “你渴了,多喝点水”,这样的否定和不信任会阻碍孩子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园,孩子有可能怀疑自己的需求不是正确的,或者不被老师所认同,就干脆选择不说。父母要尊重孩子,走入孩子的内心,善于发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否则很难培养出一个自信满满的孩子。
2.为孩子做得过多
还有的父母过于关注孩子,孩子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不用孩子开口,父母就帮孩子做了,这同样阻碍孩子表达能力的发展。在幼儿园,老师不可能像每个爸妈这样深入了解孩子和读懂孩子,孩子的需求和求助,用语言表达是最有效的方式。
3.“老师,我想少/多要一点。”
为了培养孩子不浪费粮食的习惯,幼儿园的老师一般会鼓励孩子将盘子里的饭菜都吃完。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已经积食,吃不下饭菜,那就一定要跟老师说:“老师,我不饿,我想少要一点。” 如果孩子饭量大,一小碗饭菜吃不饱,那就要勇敢地跟老师说:“老师,我还想再要一点”。
4.“老师,我要喝水!”
孩子在幼儿园容易生病和喝水少有一定的关系。幼儿园会安排集体喝水的时间,但在这个特定时间外,如果孩子有喝水的需求,就需要孩子主动表达。所以要教会孩子一手端着杯子的耳朵,一只手捧着杯子底,学会用杯子喝水的方法,还要帮孩子养成大口喝水的习惯,很多孩子喝水都是抿一口就把杯子放下了,这样不能保证喝水量。
5.“老师,我身体不舒服。”
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身体有些不适,但无大碍,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都会跟老师说明情况。这样,老师可以对孩子多加照顾。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才出现身体不舒服的症状呢?比如一些急性病,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就可能会让病情延误。所以,我们还要告诉孩子,如果身体不舒服了,如头疼、头晕、肚子疼、吃不下饭等,一定要及时跟老师说,这样老师才能更好地照顾他,能及时带孩子去医务室检查或联系家长。
作为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教会孩子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让孩子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勇敢地请求别人的帮助,想办法让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也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