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各位家长、老师,为什么要对中国教育有自信

时间:2017-04-1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两会期间,3000多上会记者中竟然有一半是境外记者!

  看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的“两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的瞩目了!这真是件令人自豪的事儿。

  不过,这也让人想起另外一些常见的教育现象:

  有的家长非国外绘本、童书不买;

  有的家长想尽办法送孩子去海外留学;

  有的老师、家长忙着研究国外的教育方法,而提起中国学校、中国教育却总带着一股子鄙夷的神色。

  其实说到底,“动辄言西方”是种不自信的表现。那么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教育呢?我们的教育自信又从哪里来?

  1949年,刚刚建国,我国80%人口是文盲,小学和初中入学率仅有20%和6%,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

  而如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2014年,小学毛入学率保持在103.8%~104.6%2之间,升学率保持在98.0%~98.7%之间;初中毛入学率由100.1%上升到103.5%,升学率由87.5%上升到95.1%,义务教育普及成效显著。

  2014年在校生规模3559万人(其中本专科2547.7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24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37.5%)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教育,给了更多人发展成长的机会。

  跳出教育看教育,在历史的列车急速向前中,教育不仅是其中的一列,而且是提供燃料的动力舱。经济发展,不仅得益于人口红利,也得益于“两基普九”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的人才红利。

  教育兴,则国兴。可以说教育水平的今天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明天,中国教育,任重而道远。

  其实,中国教育值得让你充满信心!

  “中国模式”走红海外

  2016年,英国教育部决定,英格兰8000所小学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模式”。在未来4年投入4100万英镑,用于改善该国数学教学,并保障“中国模式”的推广。

  而推广“中国模式”的原因是,在每3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的教育体系正迅速成为全世界最出色的系统,该城市的数学、阅读和科学科目测试均居世界第一。而英国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上海15岁学生的数学能力比英国学生领先3年!

  比较中西方教育不是为了分出优劣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究竟孰优孰劣?这样的对比本身就不大成立,中国的基础教育要比西方的更扎实。因为很多中国孩子到了西方的学校不但可以跟得上他们的课程,而且还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而反过来,就很难了。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进认为,中西方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问题。西方教育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懒散、缺少进取心,而学校放任自流。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孩子、父母以及教师为了取得好分数而付出过高的代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仍是有意义的,但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而是相互借鉴和学习。这才是国际比较与交流的应有之义。因为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应该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结合。

  而王殿军则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比较要从更广泛、宏观的角度进行,比如教育政策、教育投入等,不要因为有了分数、排名,我们立即觉得这个东西重要得不得了,其实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优势,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然后共同发展。每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是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

  小编说

  说到底,比较只是找出差异,更好借鉴的手段,目的绝不是分出高下优劣。无论这种比较下,我们的优点更突出还是缺点更明显,都应该拥有这样相对平和的心态。

  看,不做居高临下之态,也没有“穷人翻身”的得意忘形,这样看待教育交流的心态才是平和、自信的!

  教育自信,老师和家长可以注意更多

  有媒体曾转述了外媒的报道:英国曾派遣70名教师赴中国上海参观学习中国老师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中国学生课堂表现如此优异的原因。结论是中国教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老师在讲台上边写板书边讲课,学生在下面坐好听讲”直接传授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是西方教育界40年来都缺乏的。

  老师一味夸奖每个学生都是赢家、重视孩子兴趣、让孩子主导课堂活动、大量削减死记硬背和心算时间的西方开放式教学即咨询式学习模式往往导致孩子表现不佳。

  小编说

  红缨教育提倡:老师、家长的书架上可以也应该有外国教育家的著述,我们也尽可实践外国教育方式,我们也可以向孩子推荐优秀的国外书籍,教育当然应该有开放的心态,以国外为借鉴范本也没有错,不过咱们也不必鄙薄自己的教育,更不用将历史的、现代的、当代的一股脑批评、否定个遍。

(校对:张洁琼)

推荐内容Recommended conten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