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小座位,大学问

时间:2017-02-2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教学活动中座位的安排是一门大学问。幼儿的座位怎么安排,取决于教学活动的需要,以便于幼儿的学习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为选择依据。比如,在组织舞蹈活动、音乐游戏时,需要给幼儿流出较大的活动空间,将座位排成打的开口圆或者大U字形可能比较合适;而以语言交流、分享为主的活动,幼儿的作为则要相对集中,营造出有利于对话的氛围,此时可以将作为排成马蹄形、半圆形等;一些操作、探索类的活动,则要在幼儿的座位间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于幼儿走动。

  很多时候,不恰当的座位安排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比如,活动时的“排老三”或者“排老四”座位安排方式,即将幼儿的座位排成简单地三横甚至四横排,这样后排幼儿距离教师较远,实现容易受到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最关键的是,这样的座位安排对于全班幼儿间的对话、互动不利。前排幼儿讲述时,后排幼儿只能看见前面幼儿的后脑勺;后排幼儿讲述时,前排幼儿要扭着身子回过头来看,要不就能听见别人的声音,而看不到别人的眼神、动作、表情等,这样自然影响了幼儿在交流中的观察、倾听、回应效果,也容易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在《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作者丽萨.波曼提出了全班对话的空间要求,她认为,有足够的空间来围成圈是很重要的,因为这能形成一个更自然的对话环境,幼儿在其中能够互相谈话,而不只是和教师谈话。在围成圈中,幼儿可以互相进行眼神交流,从同伴的动作、表情中得带信息,这能够鼓励更多的幼儿进行互动。

  在安排幼儿的座位时,教师还需注意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能力差异,学习兴趣等合理安排幼儿的座位。比如,让文静的幼儿和活泼的幼儿坐在一起,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能力抢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坐在一起,可以利用同伴的影响力,带动能力较弱的儿童发展,并且能够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良好行为。另外,在关注座位安排形式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每个幼儿是否都能清楚地看见老师以及火种呈现的图片、视频、教具等。教师站在什么地方,黑板、展示板等放在什么位置,教师都要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一切都要便于幼儿活动、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座位安排是灵活可变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从幼儿学习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从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和血药出发,寻求最适宜的座位安排方式,以有效的促进幼儿的互动交流和活动的有序开展。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