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1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作者:金环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蓓蕾幼儿园
这是一个明媚的中午,阳光从玻璃窗外斜斜地射进来,窗台上,一个男孩正在专心地搭积木,这是一种特别的积木。他不停摆弄着不同的形状:旋转、叠高,一幢小小的城堡出现了。突然,他叫了起来,快来看,快来看……阳光透过积木中的彩色透明材质,在窗台上形成了红、黄、蓝、绿各种光斑,让人不禁想起童话中的城堡。于是,孩子们互相召唤,爬到窗台上,挤到积木前,你一言我一语,编起了关于王子和公主的故事……
老师和孩子们的光影故事也拉开了序幕。
自由的探索
在发现孩子们对光影积木的兴趣之际,老师们也开始精心准备光影游戏世界:有大块的黑布搭建的光影建构室,里面投放了彩色光影积木,周边有黑板可供孩子涂鸦,为了营造影子的效果,老师还在黑板上画了高高的长颈鹿;有手电筒、彩色塑料片、小玩偶等材料组合成的光影实验室;也有大幅的白布围成的光影小剧场,从外观看,空间够大,材料也很丰富,足够吸引人。在自主性游戏的推动下,老师的理念也逐渐转变:要给孩子充分游戏的自由,无论是游戏的时间、空间,还是游戏内容的选择。看来一切就绪,只待东风!那么,在老师精心打造的光影世界里,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镜头一】走进光影建构室,一个女孩说:“哇,高高的长颈鹿,老师画得太好了,可是我不会!”女孩开始纠结怎么画影子,她反复把自己的手放在黑板上,不断地描画自己的手影,画了擦,擦了又画,几分钟后,女孩走开了。
【镜头二】两个男孩同时走进光影实验室,拿起手电筒照照这个,照照那个,看到筐子里丰富多彩的材料,拿起这样:“这是什么?”再拿另一个,问:“这个怎么玩?”照了几分钟材料后,又互相在各自身上照,反复玩了几分钟后,也各自散开了……
【镜头三】在大大的光影剧场里,孩子们反复摆弄着手电筒,看着高高的白色幕布,眼神有些游离和胆怯,老师上前问:“你们需要什么帮助吗?”孩子说:“老师,这里是表演的地方吗?我们要演什么呀?”
我们都明白,自由自在、自发的玩耍对于儿童的真正价值,与有目的、有计划的玩是不一样的,但两者都不可或缺。自由自在的玩是前提,是孩子学习和思考周围世界最基本的模式,他们热爱这个过程,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那么问题在于:我们想给孩子自由,他们真正自由了吗?当案例中的三个镜头不断重复后,我们开始分析:这样分类明确、划分整齐、投放丰富材料的空间对于刚刚接触光影的孩子们似乎成了一种束缚,环境中带有老师明确的意向、太多预设的痕迹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于是,我们果断放弃了区域划分,合并了光影建构室、光影实验室和光影小剧场三个有明确指向的空间,并擦去了黑板上的长颈鹿,将所有材料统一放置在材料架上,增加了几个大大小小的纸板箱。调整后的环境,孩子们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镜头四】有阳光的午后,一个小篮子、一把小勺子、一块积木,随手可得的玩具孩子们可以玩很久。他们在琢磨:影子一会儿有一会儿又不见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手电筒照一照天花板,发现一只小虫子,密切追踪一下,它究竟爬到哪里去了?手影变变变,一会儿是兔子,一会儿又是小狗,轻松而惬意。
【镜头五】小小的纸板箱成了孩子游戏的天堂。一个男孩躲进去,随意地让自己的影子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突然,男孩用力晃动手电筒,营造出了那种眩晕的感觉,想象自己是哈里·波特:纸板箱里又钻进了一个女孩,那就演一演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故事;调皮男孩甚至大吼一声“魔鬼来了”,然后哈哈大笑……看似狭小的空间,孩子们通过想象,将大大的世界缩小到他们完全能掌控的范围,小小的纸板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我们恍然大悟:自由不在于物质空间的大小,而在于心灵和思维的空间,它们使光影游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思考
1.坦然坚定的接纳感
在自由探索阶段,需要老师放空原有的认知,降低游戏的期待值,坦然接纳孩子在游戏中的种种可能性,并坚定地相信:孩子能给予你的,一定比你想象的更多。这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为。
2.泼墨留白的分寸感
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应进退有度,教师需要适时适度隐退自己的角色,是泼墨或是留白,需冷静地观察,应对幼儿不同探究时期的不同需求,把握分寸感。
斑斓的火花
经历了两周的自由探索之后,孩子们渐渐从无目的的玩耍,开始萌发了问题意识。
【镜头六】一个男孩拿着手电筒和兔子的卡片,反复观察兔子的影子。他左右摆动着手电筒,兔子耳朵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观察了一会儿,他自言自语:“我会让兔子的耳朵变变变,一会儿变到左边,一会儿变到右边。”接着,他又开始不断调整电筒和卡片之间的距离,一会儿把电筒拿得远远的,一会儿离兔子的图片又很近很近。反复玩了几次后,他开始感叹:“哇,兔子的耳朵为什么这么长?”产生疑惑恰恰是孩子萌生探究兴趣的契机,教师适时推出了绘本《影子,我们的朋友》,说:“是呀?真奇怪,兔子的耳朵怎么会那么长呢?找一找,书里或许有我们想要知道的答案。”书中清晰的呈现方式让孩子恍然大悟,他再次拿起手电筒,验证他获得的信息。
【镜头七】一个女孩把手电简竖放在地上,将黄色的玻璃纸盖在上面,再加一面镜子,地上出现了暖暖的黄色。女孩大声地说:“太阳,我造了一个太阳。”老师适时鼓励:“太棒了,温暖的太阳,能造出更多不一样的东西吗?”
教师的设问,也激发了其他孩子创造的欲望,接下来,新鲜的想法一个接着一个。两个手电筒对接,显现出了一个月牙形,蓝色的月亮诞生了;调整一下位子,光圈变大了,近一点,蓝色的光斑变小了;然后,把一个手电直接压在了另一个立着的手电筒上,就变成了环形的光圈,孩子兴奋地叫起来:“月亮被吃掉啦!”
【镜头八】一个男孩激动地跑过来说:“老师,快来看!我有新发现!”脸上洋溢着发现新事物的惊叹和兴奋。用镜子紧紧贴着电筒的发光口,加上红、黄、蓝几种不同颜色的塑料片,地上的光斑有了新的变化——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光斑清晰可见,透出来水波纹一样的美丽纹理。“哇,这个光斑好好看,像水波纹一样。”老师激动地赞叹道。身边的几个小朋友也被男孩制造出的美丽花纹吸引,七嘴八舌:“我觉得像烟火。”“我觉得像晚上的霓虹灯。”“你是怎么玩的?”……受到鼓励的男孩,接下来对月亮、太阳、水波纹的光影色彩效果研究了个遍。探究持续了一个月,他始终在不停地摆弄,每次都自言自语,不断去尝试新的方法、创造出新的图案。老师多次建议:“你想去试试别的吗?”他都丝毫不为所动。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