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1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日本的小朋友从入园第一天起,就要带上若干大大小小的包,包括书包、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并且要求A报要有多少厘米长,B包要有多少厘米宽,C包要放到D包里,E包要放到F包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幼儿就会对此驾轻就熟,从而可以非常有条理的分门别类的收拾物品,这对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至于及养成由于的生活习惯是大有益处的。整理物品,是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早期培养。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到逐渐变得井井有条,是对幼儿的成长经历,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必有途径。
日本幼儿的生活自理教育给了中国幼儿教师很多启示,那就是幼儿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们从小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得到什么样的锻炼。反观中国的教育现状不免让人担忧,小班幼儿中不会自己吃饭、穿衣的大有人再,更别提自己拿那么多包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4—5岁的幼儿能整理自己的物品,5—6岁的幼儿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只要教师有意识的给幼儿提供一些生活自理的机会,在一些细节处给幼儿更多的自我管理的机会,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其实,幼儿在看似短暂的时间里能够做好基本的整理工作的,这也足以说明幼儿自我管理的潜能是很大的,只是平时家里有长辈呵护,幼儿园里有老师和保育员照顾,缺少锻炼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当然,离园前留给幼儿多少整理的时间还要视年龄、季节的不同而定。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更多帮助,整理的时间可以适当长一点;中、大班幼儿随着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整理的时间可以逐渐缩短;冬季幼儿衣物、服饰较多,要多留一点整理的时间。
那么,幼儿在学习整理物品、学会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还会获得哪些发展呢?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一方面,能够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知道在这一段时间的“我”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完成哪些任务。特别是到了中、大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看时钟,把握好自己整理物品的时间与速度,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另一方面,幼儿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是局限于自我的成长与认知,还包含与同伴互动、互助中的学习。在整理物品的时候,幼儿免不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幼儿能够自己解决,而有一些则需要外界帮助,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互动,为他们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幼儿的自我管理并不局限于离园这一段时间,还涉及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而且自我管理的内容也并不仅仅是整理衣物、玩具这么简单,还涉及更深层次的自我情绪的管理。
其实,幼儿的自我管理实施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如果教师能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敏锐的发现契机,更细致的引导幼儿,再加上家长的协力配合,那么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时时处处都有可能得到提高。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