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教师应为自己构建一间书房

时间:2017-02-10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刘波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书房,就可以看出他的品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教师没有把学生领进自己的私人藏书房,如果没有使他在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面前惊异地停住脚步的话,那么用任何手段都是培养不出这种爱好的。”或许,我们很多教师看到这句话,都会感到惭愧。

  今天的教师,有多少人有自己的书房?这个答案估计不会很乐观。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曾引用了福建省某县教育局长的调查数据,结果很令人震惊:60%的教师家里居然没有书桌。如果教师家里连一张书桌都没有,更何谈拥有自己的书房。在书中,张文质老师还提到,他每到一个地方举办讲座,总要问听课的老师中是否有藏书1000册以上的。遗憾的是,这样的老师非常少。苏霍姆林斯基是非常强调教师书房的作用的,他认为这是教师精神成长的重要场所。为自己构建一间书房,其实就是为自己营建一个专业成长的高地。

  前年,我家里要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全家去看房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很不错的书房,比自己原先的书房要大很多,并且有现成的大书橱,我就投了赞成票。这样,我便拥有了一间更舒适的书房,有了一个更强劲的精神空间。

  书房是一个空间概念,无论大小,无论奢华或简单,最为关键的是书房中的实质内容——书。

  关于藏书的意义,互联网脱口秀节目《逻辑思维》的主播罗振强有这样的说法,“这是构筑个人知识世界的一砖一瓦,我就是愿意它们陪着我。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这些书就是自己借力的一个点。”

  前人说“书非借不能读”,那是书籍缺乏时代的无奈之举。在书籍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得的今天,有人提出“书非买不能读”。总的来说,读自己的书自由。读借来的书匆匆忙忙,往往浮光掠影,读不出真义。读自己的书,快慢随己,从从容容,仔细琢磨,慢慢品味,阅读效果自然更佳。

  我们都非常熟悉一句名言“书非借不能读也”。2013年《人民日报》刊发的《书非买不能读也》同样可以引发我们的深思。在书的获得非常方便的今天,让好书为己所有的确也不是难事。只有是自己的书,可以随便在书上圈圈画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果。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写过《书买来是为了以后读》一文,我深以为然。在这篇文章中,成尚荣先生提到,喜欢和需要是爱书的两大理由。需要分为立即需要和以后需要,有些书买了就是为了以后需要,这其实是一种知识的储备,是对未来的一种准备。因此,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就会立即买来。

  我觉得成尚荣先生的话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这样自己买的书并没有及时看时,心里也就没有了“负罪感”。当这样的书一日日累积起来,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书房就慢慢成形了。

  那么教师的书房该摆放哪些书呢?书房既作为教师精神成长的场所,它的内容物自然应该是有助于促进教师成长的书,也就是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借力的点。教师的书房不应该像某些官员和老板的书橱那样,用一些精装本来装点门面。

  教师构建自己的书房需要与自己的阅读结构结合起来。在教师的阅读结构上,本体性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人类基本知识这三个分类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认同。《教师阅读地图》一书给出的阅读比例依次是50%、30%和20%,当然,教师在实际阅读中没有必要严格按照这样的比例,只要在阅读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兼顾这三个方面的书就行了。

  尽管现在很多人都在大力呼吁教师的阅读不能局限于教育类,要学会跳出教育看教育,要注重自身的精神成长,这无疑是对的。但是现在教师专业阅读不足的现象同样也不容忽视。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年第10期曾全文转载了《上海市中学班主任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该调查结果显示,班主任的专业阅读状况非常不理想,而班主任首先是学科教师,因此班主任的阅读要求比一般的教师应该更高一些。该调查的主持人非常担忧,因为如果教师的阅读跟地铁上随便拉一个人的阅读状况差不多的话,那么教师的专业性又何以体现呢?

  至于具体的图书,除了平时书店所见,教师也不妨关注一下相关媒体的几个榜单,以便帮助自己缩小检索范围。每年年底,中国教育报会开展“教师喜爱的100本书”评选活动,并评出十佳图书。比如,《教育魅力》《一盏一盏的灯》《教师第一课》《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罗恩教师的奇迹教育》《面向个体的教育》《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等,都曾是这项评选评出来的十佳图书,不妨关注。此外,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阅读版面或栏目推荐的书,也可以留意一下。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