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幼小协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6-12-1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幼小衔接进入我国教育研究的视野,逐渐成为了幼教界关注与聚焦的热点,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后,相关研究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在中国知网上,仅以“幼小衔接”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搜索,就有961篇文章之多。幼小衔接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需要一个衔接。二是衔接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理解误区和实践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与修正。

  一、幼小衔接中的问题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幼儿教育新纲要的施行与深入,幼小教育之间的差距已日益缩小,但仍存在着单向衔接、片面衔接、突击衔接、形式衔接等诸多问题。

  (一)幼小双方对衔接缺乏明确系统的认知。调查表明,幼小双方对衔接工作的认知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存在众多的理解误区。幼小衔接多被理解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者间衔接、过渡的系列工作。在责任主体上,常被理解为仅是幼儿园与小学两者;在时间段上,被误解为大班下学期和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在内容上,曲解成学习知识方面的适应。显然,这些理解都是狭义的、片面的,对衔接工作的实施有很大程度的误导和干扰。二是不知道具体如何衔接,缺乏明确的指导。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综述方面,思辨探讨远远多于实证研究;同时数量也远远大于质量,乱杂中难寻权威与提升。不论是对于幼儿园而言还是对于小学来说,这样的指引其价值都是非常有限的,极其不利于成果的转化。如衔接内容建议应重视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等,但是对于如何具体科学的组织与实施没有统一明确的阐述。策略诸如“适当调整作息制度,注意动静结合;定期参加对方的教研活动;创设宽松环境,营造有利氛围;加强家园合作,指导家长做必要的准备;尊重儿童在衔接中的主体性,遵循其成长的规律”等内容。可见大而空的建议居多,致使教师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二)幼小双方联系不够密切,单方对接现象严重。即使在“多方交流合作”的潮流下,作为重要衔接主体的幼儿园、小学两者之间的联系仍不够密切,对彼此也多是感官上的认识和形式上的交流。幼儿园方面一直表现为“一头热”,积极向小学靠拢对接,即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虽然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此我们不得不再度重提和重视。相对而言,城市园所“小学化”现象较以往有了一些改变,但是乡镇农村地区的情况依旧明显与严重。如用课堂教学代替游戏活动、分学科授课、片面追求知识的数量和难度、用小学制度来管理幼儿行为等,而小学(小学教师)的内在态度仍是消极的,他们更希望得到的是幼小衔接教育的结果,在所谓的对接上也只是对儿童进人一年级后学习生活状态的调查以及相应的策略引导或改进等内容。这可能是源于我们对幼小衔接目的的误解,自然平稳的过渡到小学教育,并不是指要为小学教育而服务,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再有,与家长的合作也存在单方性,幼儿园对家长、小学对家长等都是一方进行的,幼儿园、小学、家长共同对接交流的机会很少或者是没有。

  (三)幼小双方的实施力度还有待加强。幼小衔接效果不佳的另一个问题是幼儿园、小学双方的实施力度不够,尤其是在受到压力遇到困难时,很容易就产生妥协和退让,是“知道要做,但又不很情愿做”的一种突出表现。广义的幼小衔接不仅要重视学习适应,也要重视社会适应。反应到课程上,即不仅要重视语言与科学(数学),同时也要重视健康、社会和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在教师眼中,课堂比游戏要简单容易的多,组织一节专业的游戏活动比上一节语文(数学)课的难度要大,加之对游戏价值的体验少和家长的诉求压力等,自然就安于现状或是回到改变的起点。其他方面如合作交流等形式的简单改变也多于本质的实操力行,如参观学习、参加对方教研也是傍观者身份多占主导。同时,不同幼儿园间实施幼小衔接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效果自然也就参差不齐,而小学对刚入学的学生只是重复教学或提升难度教学。这样的结果导致各方重新回到恶性循环之中。

  二、实现幼小协同的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认识,组建专项教研团队。随着“入学准备”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影响,众多研究者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涵等进行了修正和扩大。如责任主体扩大至儿童自身及其受影响的重要他人和生长环境;时间段上不仅要注重幼儿大班和小学低年级段,同时也将起始提前到幼儿人园时或更早;内容上要求除学习适应(如读写准备和数学准备,重在学习主动性和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对言语指示理解能力的培养等)外,也要重视社会适应方面(幼儿的主动性、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必要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可以看出这样的界定是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以及终身教育的思想相切合的。基于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策略相对较少的事实,双方教师组建属于自己的教研团队或教研共同体是指导衔接工作有效进行的捷径。为保证教研的实效性,可至少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教研内容,可将衔接工作细分化,以专项的形式设立专题实施研究与指导。如在大层面上可将衔接分衔接目标、衔接内容、衔接形式、衔接实效等方面实施教研;小层面则具体针对问题如语言如何对接、如何做好生活常规、如何培养学习品质、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等进行探讨与实践操作。二是教研参与性,可由有经验的教研员、教导主任或教学园长带领和组织教研,帮助教师亲身体验教研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在动力。

  (二)构建双方有效的对接机制。态度的转变是构建有效机制的必要前提。幼儿园、小学作为重要的责任主体,应当明确自身的立场与职责。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存在“谁地位高谁地位低”的问题,更不存在“谁是主导谁是依附”的关系,在衔接中都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双方要加强多方式、多途径的了解,建立对接机制的基础。亲密的合作是建立对接机制的快捷途径,如幼儿园可以向小学了解幼儿升入小学后会面临哪些问题,有哪些方面产生了明显不适应的状况等;小学可以深入幼儿园体验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教学方式等,通过频繁交流、深度合作,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协同的有效对接。

  (三)以专业为根基增强协同的实施力。专业性是教师科学执教的根本,也是教师力行幼小协同的底气。幼儿园要贯彻实施《指南》精神,领悟五大领域的核心价值,把握学习品质的精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如通过《指南》中的目标来了解“幼儿阶段应该学习什么”;通过教育建议了解“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以幼儿自主的“学习”作为出发点,结合《指南》,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小学实现全面课程的对接,培养幼儿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而对于小学则侧重于实施教育的专业性方面,迫切需要改变的是消极等待的态度,应调整心态积极地参与到衔接中来,通过双方积极交流与合作,协同解决衔接问题。

  幼小衔接是为孩子终身教育奠定基础的阶段,幼儿园、小学作为衔接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执教为基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协同对接帮助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平稳的过渡到小学教育之中。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