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从一年级数学学习看我们如何准备

时间:2016-12-1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作者:安超

  谈及入学准备,家长普遍对数学都比较重视。家长和孩子都做了哪些准备?对于今后的数学学习有哪些疑惑?本刊对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将近50位大班孩子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孩子都接触并学习了1O以内的加减,其中一些孩子对减法还不太熟练。除了加减法之外,有些家长在图形、分类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家长特别想知道一年级数学到底学些什么,刚开始是否“零起点”,进度如何,一年级孩子在数学学习方面常见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到时候算加减法时还扳手指头是否被允许。

  带着家长的疑惑,5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本刊编辑部走进了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党校部一年级2班。

  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这节课是章程老师的思维推理游戏(相关内容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写的《一年级数学(下)》第66页的填数游戏),每个孩子桌子上只摆着笔袋和一张印有数字游戏表格的纸。

  这节课有以下三点让我们印象颇深。

  1.符合孩子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

  我们发现,课本上呈现的是用1、2、3来填写,但老师结合孩子思维形象化的特点,将第一关设计为涂色,然后才过渡到第二关用抽象的数字1、2、3来填写。

  在审题阶段,在提问总结“行”和“列”的基本含义之后,章老师还让同学通过做动作来加深理解:请班上第几行或第几列的同学站起来;用手指在面前的纸上划一划老师所说的行或列,最后在自己的习题纸上注明第几行或者第几列。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性强的学科,它要求遵从由易到难的梯度进行教学。从题目的设计上,我们看到章老师一共设计了5关大挑战,第一关“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将格子涂满,使每行每列都有这三种颜色且不能重复。”然后分别用数字“1~3“、“1~5”、“1~6”、“1~7”来填满相应行数和列数的格子。

  根据难易程度,老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前三关老师都和孩子们一起先审题明白题意,第三关最后出现了两行里都缺少两个数字的情况,老师带领同学们最后通过“试错”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第四关和第五关属于巩固提高阶段,由同学们独立完成。

  3.设计游戏化,让孩子不觉得枯燥

  填数游戏被老师设计成闯关游戏,这种形式一下子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让每个同学跃跃欲试。第一关和第二关让孩子们信心倍增,第三关孩子们豁然开朗后却意犹未尽,最后两关激发了孩子们挑战自我的动力和意志。

  对话小学数学老师

  就这样,一节课在好玩刺激、张弛有度的游戏中结束了,之后我们对校区一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进行了访谈。

  要想数学好,阅读理解要先行

  章老师,我们发现您在讲题的时候,首先从带孩子读懂题意开始,“行”“列”这两个概念您讲得特别清楚。

  章程老师:是的。做题的第一步就是先明白题意,所以要想让孩子学好数学,语文和理解必须跟上。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虽然认识题意说明中的每个字,但却不明白整个句子的意思。

  结合到学前阶段,有的家长会运用字卡等形式,试图让孩子通过死记硬背来增加识字量。结果孩子虽然认识了一些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这样做就失去了识字的价值。而在阅读中或在生活情境中,孩子会自然地认识一些汉字也了解其含义。

  为了发展孩子的理解能力,建议在亲子共读时,家长给孩子读了几遍故事之后,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提几个问题让孩子说一说他的理解,或者让孩子把故事的意思画出来。

  另外,家长平时要用正常的语速和规范的语句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慢慢适应上学听讲的环境。

  积极思考,敢于“试错”

  我们发现每次一道题做完,您都会带孩子一起整理做题思路,问同学们:“先确定哪个格子?为什么?”

  章程老师:是的。数学就是训练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唯一值”,然后依次类推。但也会有意外,比如像第三关,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怎么办呢?试错!如果不符合条件,推理不下去了,就尝试另外一种可能。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试错”的过程,孩子本身有这样的勇气。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指望孩子一上来就都能做对,更不要怕孩子出错。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误区:标准答案只有一个,不能错,错了就完了。

  章程老师:嗯,这种观念和很多因素有关。其实,错了只不过证明此路不通,那我们就推翻这个思路,再从头开始尝试。你想,如果孩子有这样一种勇气,他会常常想: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什么错等着我来发现,来更正呢?这样我们培养的是一个有质疑精神、能够体会到自己力量和存在价值的人。

  我们发现您善于启发孩子思考,经常问:那怎么办呢?

  章程老师:“把球抛给孩子”是我们提倡的教学理念。作为老师,我们不是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孩子,而要引导、激发孩子积极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一年级数学并不难,毋需刻意准备

  调查中很多家长问:刚开学小学数学讲什么?怎么讲?是“零起点”吗?如果孩子之前没做过特别的准备,能跟得上吗?

  柳迪老师: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从数字开始,学习0~9这10个数字是入学初期主要的学习任务,我们将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来进行。孩子们通过摆弄小棍、方块等实物学具,学会一一对应数数,体会这几个数字的组成和分解。数字的基本写法也是主要学习内容,我们都会教的。入学后我们都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实施“零起点”教学,教学进度要考虑、尊重大多数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孩子上课能专心听讲,都能跟上。很多家长想知道除了加减运算,数学还包括什么内容?老师怎么教?一年级孩子可以扳手指头计算吗?

  刘畅老师:数学包括4方面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统计、解决问题。这是4种不同的能力,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年级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学习20以内(上学期)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下学期),认识基本图形及立体拼摆,时间方面学习整点、半点。这些都是和孩子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孩子都能正常适应,家长完全不必担心。章程老师: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思维仍然是具体想象为主。孩子扳手指头也是具体形象思维的一种体现,当然允许了。我们刚开始也会通过操作摆弄小棍等实物,让孩子积累大量具体操作经验,之后我们会让孩子通过画图解决计算问题,通过数形结合,慢慢进入抽象的数字算式计算。

  很多家长想知道,入学前数学方面要做些什么准备呢?

  刘畅老师:不用特意准备。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很多概念我们在生活中都能接触到。比如,家里有几口人?爸爸出差了还剩几口人?吃饭时要摆几只碗?有4个苹果,宝宝和妈妈各吃一个,还剩几个?家具或者院墙上的装饰图案是什么图形?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平时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体验,多观察,多思考,孩子在生活中、游戏中自然就发展了数学思维。

  专心听讲最重要

  几位老师都提到专心听讲,请问怎么衡量孩子是否专心听讲了呢?

  章程老师:不是说孩子老老实实坐那里听就代表“专心听讲”了,而是真正听进去老师所讲的内容并加以回应,能够和老师很好地互动。

  现在很多孩子刚入学的时候好像听不懂老师的话。比如我们常说的“喝水”,在学校完成这件事包括一些列动作:拿杯子、接水、喝水,但孩子们尤其是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往往是老人直接把水送到孩子嘴边,孩子只要张口就可以了。这样孩子头脑中对某些要求的理解就很有限,相应地就缺少执行和应变能力。

  很多老师反映,一些提前学习了大量知识的孩子上课反而不好好听讲,是这样吗?

  章程老师:是的,有些学过的孩子可能会不专心听讲。比如我们讲“15—7=8”,很多学过的孩子觉得自己已经知道结果了,所以老师讲的时候常常走神分心,结果孩子就会吃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主要讲过程——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我们会让孩子们用小棍子进行拼摆,或者用画图来解决。孩子们先画出10个一捆和单独的5根小棍子来表示15,然后可以选择从10个中直接划掉7个,就剩下3(个)+5(个)=8(个);也可以选择先划掉5个,再从10个中划掉2个,10(个)一2(个)=8(个);这样简单的算理通过画图就很清楚,让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操作而只知道结果,很可能只是记忆层面知道答案,解题过程中最宝贵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反而没学习到,恰恰这才是数学学习的价值。

  “会听”还有一点就是要有耐心听老师和同伴把话说完,把听到的见解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更新的认识,与大家分享。总之,听比说更重要。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除了要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习惯,还有什么是家长要注意的?

  刘畅老师:培养孩子认真完成作业、不怕困难等品质。家长不要以为重视孩子学习就是把孩子送到各种兴趣班,有老师教就够了。其实,好习惯更重要。好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在孩子平时写作业的过程中,家长要重视点点滴滴的培养。

  一些家长问道,对于今后的学习,有必要在校外报学习班吗?很多家长看到别人报了所以也跟着报,担心孩子落后了。

  刘畅老师:校外提高性质的学习班的学习内容和课内并没有必然联系,不要以为报了就能提高现在的成绩。这些课外班是面向5%学有余力、特别喜欢数学的孩子的。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我们认为其实没必要。如果想提高成绩,只要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举一反三,再做一些相关的有变化的习题就够了。

  柳迪老师:无论哪个版本的数学教材,从小学到高中,整个教材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都是循序渐进的,不会说到了初中,难度一下子增加了。通过小学的学习和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老师的点拨下,到时候孩子都能够胜任的,因此家长完全没必要小学就报校外班,来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