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公开课突然遭遇“卡壳”,招轻松应对

时间:2016-12-0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无论是在开设公开课,还是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一定都遇到过“卡壳”,也就是突发事件。

  集体活动中幼儿人多,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经验积累与兴趣爱好,面对同一个老师、同一套方案他们常常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想法,当然也就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老师预设的活动方案的进程、方式、方向受阻,发生“卡壳”。

  对于一次具体的活动而言,“卡壳”是偶然的,对于一个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教师而言,面对“卡壳”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应对“卡壳”呢?

  赞赏引起“卡壳”的问题或行为

  主题句:赞赏引起“卡壳”的问题或行为,挖掘其中闪光的东西,激励幼儿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

  案例及解决方法:

  美术活动中,老师请幼儿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图书中、电视中看见的小鸡的样子和爱做的事,和好朋友一起把它表演出来。

  老师话刚出口,性急的孩子就坐不住了,纷纷站起身来准备表演。突然,某小朋友说道:“老师,今天要画小鸡吧。”

  老师当场一呆,这本该是老师下面将要引出的内容,不想让孩子捷足先登了。怎么办?

  绘画活动应有的情绪与经验的铺垫,被打断了,整个活动穿针引线的桥被移走了。为了不破坏全班幼儿刚刚培养起来的愉快的跃跃欲试的情绪,也不能打击此小朋友的积极性,尽量让这次活动愉快地、顺利地进行下去。

  老师可以控制住激动的情绪,微笑着问小朋友是怎么想到的。在孩子表达后,老师要肯定孩子的说法,说:“XX,你说对了,说明你一定是细心观察与思考了。所以,我建议小朋友们一起来夸夸你,谢谢你为我们的活动开了个好头。”

  在小朋友们一起大声地说:“XX,你真聪明。”后,老师可以接着说:“其实,我们班会细心观察与思考的小朋友很多,下面我们就来比比,看谁平时观察小鸡最细心、观察别人表演最细心、画出的小鸡最有趣,说不定你比XX还棒!”

  分析:

  有了对引起“卡壳”行为的激励评价,维持或创造了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幼儿在活动中不用欲言又止,真正能全力参与活动,享受活动,使活动最终只属于幼儿自己。

  质疑引起“卡壳”的问题

  主题句:质疑引起“卡壳”的问题,让幼儿在相互的辩解中解决问题,继续跟着既定的方案发展。

  案例及解决方法:

  老师准备在音乐活动中教孩子们唱《我给太阳唱支歌》,孩子们在一个小游戏中熟悉了歌词后,跟在老师的钢琴旋律后轻轻地唱到:“太阳太阳亲亲我,脸儿好暖和,太阳太阳摸摸我,手儿热乎乎,太阳太阳喜呀喜欢我,我给太阳唱支歌,唱支歌。”

  忽然老师发现一位小朋友一脸不乐意地坐在那儿,嘴巴一动也不动。老师走到她位置前,用眼神、手势示意她唱,她说:“太阳在天上,又听不见(我唱歌)。”我和其他的孩子都一呆,活动一下子“卡”住了。

  这首歌是用一种拟人的抒情的手法完成的,而这位小朋友是以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目光去审视的,不能说她错,但也不能因为她对这一问题的独特思考而舍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近似童话般的表达。告诉她,这是打比方,对于一个小班第一学期才三周岁多的孩子来说太深了。老师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于是,老师就请全班的小朋友来议一议这个问题。“卡壳”的问题在幼儿相互的辩解中解决了,孩子也跟着大家一起愉快的学唱,活动继续按着既定的方案发展。

  分析:

  孩子的世界是不同于成人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对这一观点的解释。当教育活动被“孩子气”式的问题卡住时,不妨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顺着引起“卡壳”的问题的思路

  主题句:顺着引起“卡壳”的问题的思路,找到一些可以充当桥梁的东西,达成自己的教育目标。

  案例及解决方法:

  临近三八妇女节了。按照惯例,老师安排了一次传统的音乐活动“好妈妈”。目的是激起孩子对妈妈浓浓的爱。

  老师先请幼儿谈谈妈妈的辛劳、妈妈的好(给“我为妈妈做点什么”做些感情铺垫)。然而老师话音刚落,一位小朋友就说:“老师,我妈妈不做什么,我妈妈就睡觉。”语气中尽显不满。另一位小朋友也应和到:“我妈妈也不做什么,我妈妈最喜欢睡觉。”

  这样的“卡壳”问题,老师可以顺着孩子提出的问题的思路,找到一些可以充当桥梁的东西,达成自己的教育目标。老师可以这样问:“你们知道妈妈什么时候开始睡觉吗?”引出妈妈为了家、工作等原因,睡觉很晚,很辛苦,让孩子理解妈妈的不易。同时把被孩子“带歪”的话题引回来,按照既定内容继续教学。

  分析:

  活动中出现的“卡壳”就像河上出现的断桥,老师要做的,就是寻找修复桥梁的材料,把坏处、断处修复,使桥梁畅通无阻。

  悬起引起“卡壳”的问题

  主题句:悬起引起“卡壳”的问题,让幼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自己动手动脑,找寻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案例及解决方法:

  大班表演游戏活动中,小朋友们又在玩“小兔乖乖”了,可当唱到“打打打,打死大灰狼”时,兔妈妈突然说:“不能打(大灰狼)不能打(大灰狼),打了(大灰狼)要被警察叔叔抓。”扮演兔妈妈小朋友的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争论,音乐活动无法进行下去了。

  遇到这种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的问题,老师可以故意装着一脸疑惑地说:“是吗?警察为什么要保护野狼呢?狼受保护了,小兔子该怎么办呢?老师也不太清楚。这个问题放学以后我们分头去找人问、去查资料,明天大家把问到的、查阅到的情况一交流不就知道了吗?现在大灰狼要吃可爱的小兔宝宝被免妈妈看见了,就像有坏人要伤害你被你妈妈看见了一样,你说,你的妈妈会怎么办?兔妈妈会怎么办呢?”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打死大灰狼。”

  游戏又继续下去,但悬念已在幼儿心中,相信今天晚上一定有不少小朋友在动手、动脑解决这个问题,明天这个“卡壳”的问题一定不会再成为问题。

  分析:

  大班幼儿已经有自己的主见,愿意主动探究,老师不妨把引起幼儿关注的、通过自己努力与家长协助能基本解决的“卡壳”的问题抛给他们,一则提高活动效率,二则培养幼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遇到突发事件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把突发问题当作课堂资源来利用。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如老师课前所想的。教师要看准孩子们思想的症结和和可能的走向并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轨道。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