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思多远行多远—做一个有思想的教研员

时间:2016-12-06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人是用思想来赶路的。一个人真正的生命就是他的思想(英·哲学家·维特根斯特)。教育的生命不仅在于传递前人的思想,更在于其能引领后人创造新的思想,这便是教育的魅力。所以,一个优秀的教研员必然是个有思想的人,有魅力的人,更是链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智慧媒介”。一个优秀的教研员要明晰:三等教育教知识,二等教育教理论,一等教育教思想。那么,怎样做一个有思想的优秀的教研员,发挥自己的职业职能?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有仁者的心态

  教研员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教研员具有仁者的心态,才能做到理解和尊重教师,并能与教师换位思考,与教师平等对话。比如,‘听评课活动是研训教师的常见工作,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和工作5~1O年的中青年教师以及工作20年以上的老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学科底蕴肯定不一样,教研员就不能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到底,要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对待。教研员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发展的思维、激励的语言,充分谈出不同层次任课教师的优点、策略地指出任课教师的缺点、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原则上本着对青年教师多鼓励,对中青年教师多肯定,对老教师多褒奖,从而让每个人向他们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迈进。

  仁者的心态要求教研员要对教师的发展负责,要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仁者的心态还要求教研员在工作的时候,在姿态上低位进入,专业上深入浅出,努力使每位教师都欢迎你,让每位教师的专业都有提高。

  二、要有智者的思考

  (一)智者的思考离不开哲学的思想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哲学,教师的教育活动必然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教师有哲学观有助于反思教育实践及理论,明了教育价值和方向,生成和创造教育智慧。我们从事的教育活动,表面看来很具体、很操作化,似乎与高深的哲学扯不上任何联系,很多活动都是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其实,任何的教育活动,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我们不间断地追问,其背后一定是哲学的问题,教育行动如何?取决于我们哲学的选择。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行动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背后的哲学问题,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是靠缄默知识,靠经验行动,我们缺乏明确的反思意识,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行动找不到哲学依据。

  例如,为什么有的教学强调死记硬背,有的教学强调主动建构?这与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认识有关,也与所持的知识观有关。前者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知识是客观的,唯一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知识无法创造,只能记忆,如果不是死记硬背,最后也是有意义的记忆。后者认为,知识是人对事物的反映,人的主观经验不同,其对事物的反映不同,因此知识是主观的,个性化,情景化的经验建构,在这种知识观看来,没有僵死的普遍的知识,知识都是个人建构的。

  看来,自然而然的教育行动蕴含着哲学,哲学中的普遍联系观点,对立统一观点,批判性思维等都是我们进行教育活动时思考的依据。如果不了解教育中的哲学,就无法很好地从事教育活动。正如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勒所说:“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显然,一个教研员如果没有哲学的思考,他就谈不上智者,他的工作也许是盲目的,虽然做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至于做的对与错,好与坏也无从判断。这样的教研员我想就是奈勒所说的“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二)智者的思考离不开躬身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研员的田土在学校,在课堂,不在办公室。教研员要扎根课堂,用海量的时间去从整体上全面地观察、分析、撷取最纯粹的教学现象,从而获得一个澄明透亮的原生教学状态,进而获得能增值的“教学现象”。实践中,我进行了“跟进式”教研活动,一学期针对几个薄弱学校,经常跟踪常态课,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了解教学一线的实然状态,深入观察课堂教学的本色内容、方法和步骤,触摸师生的原始交往,发现教学的共性问题,抓摄教学的价值个案,提炼具有普遍借鉴价值或广泛指导意义的理论。努力站在先进教育教学文化的高度上去思考课堂,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去分析课堂,从而为教师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教师评价学生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通过“跟进式”教研我体会到,教研员只有躬身实践,才能营造推广新鲜经验和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为积极参与的教师减压,为勇于开拓的教师鸣锣开道,为大胆探索的教师呐喊助威,营造“成功可喜,失败可嘉”的舆论氛围,才能努力争取得到基层学校和领导的支持。并且,躬身实践还要求教研员尽可能还原自己的教师角色,以身示教上“下水课”,运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结合相关现实教学问题上探究课,以启发一线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还可以将已成熟的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运用于教学实践上展示课,以给一线教师提供观赏。一个优秀教研员的教学艺术、教学才情和教育教学智慧一定会对教师产生感召、启悟和熏陶作用。

  (三)智者的思考离不开精深的专业

  精深的专业是教研员走进课堂,和老师交流以及展示个人话语权的先决条件。包括:第一,能根据学科特点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设计思路;第二,能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引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表现在能对教材进行“删调增”,能删除“不太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能依据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能根据实际需要增加新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第三,能探索并建构科学的教研模式,本着以鼓励为目的,以促进教师教学的评价为手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智者的思考离不开常态的反思

  反思是指教研员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研水平。哲学的反思要指向三个层面:第一,反思教育经验、教育习惯、教育常识。黑格尔说:“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时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第二,反思教育实践背后的理念。反思这种实践反映出的是什么理念,这种理念的正当性,合理性,以及与当代社会发展、教育变革要求之间的适切性。教育研究者参与实践的目的不在于认识实践而在于变革实践,但它的变革不是表层的,操作性的,而是深层的,思想性的。第三,反思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育思想,思想反思是哲学反思的根本。另外,哲学的反思既需要正面总结和理论提升,也需要深刻的批判。这种批判指向教育常识、教育实践,目的是对教育者进行理性启蒙,使其从陈规陋习中,从蒙蔽中解放出来彰显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常态的反思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实践,实践过程是科研型的,不盲目干,以研究者的心态对待实践;二是坚持写作,把自己日常的工作经验、教育心得,以随笔的方式记录、积累,也可以把教育的原生态教育案例记录下来,让自己的教育实践保留鲜活的气息;三是坚持读书学习,教研员要努力坚持读专业书垫底气,读哲学历史书生才气,读经典休闲书养灵气。

  可见,反思是研训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没有反思的教育实践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研训教师产生封闭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研训老师的专业成长。总之,反思是一种有益韵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也是“回顾教研一分析成败一查找原因一寻求对策一以利后行”的过程。

  (五)智者的思考离不开终身的学习

  教研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是学习专业知识,把教育科研的专业研究成果引进教师的教学视野,二是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用教育理论回应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揭示教育规律,解释教育教学现象,三是努力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根据地区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自己的学科工作特点,借鉴外地教育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促进本地区的教育教学不断发展。总之,教研员只有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才能做到专业上求精,理论上求新,文化知识上求博,才能把教育教学理论、科学人文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融会贯通。

  (六)智者的思考离不开深谙研究

  顾泠沅说:“教研就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以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应当成为教研活动的立足点。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研究包括课例研究,具体而言,细化教学过程、实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都是课例研究的重点。教学研究还包括以教师的个案分析为切人点,使普通教师更优秀,优秀教师更卓越。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职业生活方式,应对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学研究正在发生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重大转变,因而教研员要从事务性服务型取向回归到专业研究型取向。

  三、要有创新的思维

  20l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并且,“创客”一词已经成为年度的网络热词,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要发展更离不开创新,研训教师只有创造性地开展自己的研训工作,才会有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否则必将碌碌无为。教研员的创新思维包括:科研选题新高度,课堂教学新模式,队伍建设新举措。

  四、发挥引领的作用

  教师的成长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进而达到提高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是教研员的中心工作。那么,如何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引领教师“走研究的路”,要将一个地区的大多数教师引领到“走研究之路”上来,绝非易事。通过实践我们找到了有效的策略,它们分别是:课题牵动策略、分层推进策略、跟踪引领策略。这些策略使教师所进行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相对的明白人”进行面对面的引领。不仅能引领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更能引领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研究。

  教育家冷冉先生也说:“知识不够广博或经验不多的研究者应当由有经验的科研人员给以指导和帮助。”从教师的实际情况看,实施这些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大多数教师没有参与教育研究的经历,不掌握教育研究规范,缺乏教育研究能力是很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教育研究的明白人”进行引领,很容易将非研究行为视为研究行为。这样的“研究”,很难取得实效。冷冉先生还说:“教育研究这是新的形势下培养骨干力量,造就一大批教育工作上的明白人和能人的主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研究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件看出新的办法,新的特征,新的细节。”

  五,要有服务的意识

  “树立服务意识”是对教研员工作提出的一个本质诉求。研训教师的服务对象:一是教师,教研员要了解教师队伍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的教研活动专题,系统地设计教研活动内容,有效地推进教师队伍素养的整体提升,教研员对一线教师的服务还在于深入课堂和教师的个别交流,要带着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分享的意识走进老师的课堂;二是基层学校,要为基层学校做好菜单式教研,依据学校要求做好针对性或临时性的专业支持,对于学校的需求,研训教师应努力做到随叫随到,三是为基础教育服务,教研员为基础教育服务是研训教师应具备的一个境界,为基础教育服务是研训教师工作的总方向,正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决定着研训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研训教师应当明确: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大主题,促进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大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教育的大任务。总之,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基层学校的理念是教研员工作的基本原则。

  “行多远方为执着,思多久方谓远见”。有思想的教研员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可见,没有职业追求的研训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研员,懒惰的研训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研员,没有反思的研训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研员,墨守成规的研训教师不会成为有思想的教研员。有思想的教研员要在实践中研究,在学习中提升,在反思中丰富。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