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是“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对此,教研部门责任重大。那么,教研部门如何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引领发展方向呢?通过教研转型高水平服务学校,教研队伍的转型升级是关键。为此,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下称“海淀进修学校”)把提升教研员的专业能力作为核心,实现教研转型,提升服务品质。
一、集体研讨形成团队共同价值追求
(一)明确发展愿景,提升服务品质
通过学校调研内部研讨,我们明确了进修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五大职能,即“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和教师发展”;也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愿景:做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通过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基于职能和发展愿景,我们调整了内设机构,增设了课程室、评价室、资源室和德育教研室,提高教研部门的课程领导力,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和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学校特色发展;成立了跨学校的大学科教研组,开展基于学段衔接、学科能力进阶的教学研究;成立了跨学科的综合组,开展基于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研究,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此,进一步明确了教研员的岗位职责,每位教研员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己任,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各自的项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把个人专业发展与学校作用发挥融合在一起。
(二)研制专业标准,引领教研员能力建设
教研员是区域的师德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呢?2012年,我们自下而上研制教研员专业素养框架。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从教研员的专业意识和情怀出发,聚焦学科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知识和教学知识,关注教学指导与评价能力、资源开发和教育科研能力等1O项指标,20条内容,研制出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见图1)。
专业素养标准,理清教研工作的职责、内容和特质,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是进修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具体化。专业素养标准引领教研团队能力建设,增强了教研员的服务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引导教研员在研究中学习、在问题解决实践中成长。
二、搭建平台提升教研员多维度能力
(一)开展多元培训
学校成立“进修书院”,统筹规划教研员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提升教研员的“多岗位胜任能力”。理论学习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全员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跟岗学习与经验分享相结合。
全员培训:聚焦教研工作的方向和理念,达成共识,共谋发展。主题如学科本质与创新实践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与研训创新等。
专题培训:聚焦部门工作关键,提高教研员的专业能力与履行部门职责的水平,主题如互动式教研活动的组织等。
私人定制:满足教研员个性发展需求,助力成长。如:开发北师大“访问学者”高级研修项目,让教研员带着自己的课题走进北师大做“访问学者”,进行一年半的研修,带着成果回校。
领导力培训:致力于干部“双专业发展”,高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学术性保证工作具有前瞻性、高水平,管理专业性保证服务效率和品质提升。
多元培训活动,为教研员的工作转型与专业发展注人了正能量和活力。
(二)实施项目研究
我们以项目为载体建立研究、实践、改进和追踪机制。五大中心有30余个项目(图2)。每个项目都由教研员牵头负责,与高校专家和一线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和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培育、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成果。
在项目研究中,教研员积累了新的经验,更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课程领导力、教学指导能力、资源建设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创新机制为教研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一)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
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图3),整体设计区域教研、联片教研和校(园)本教研,突出重点,注重落实,彼此互动,优势互补。
区域教研:面向全区所有教师,把握方向和更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是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
联片教研:成立“学院路研修中心”和“北部研修中心”,关联区域教研与校(园)本教研,满足中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区域教研的必要补充,是体现联片特点的“自选动作”。
校(园)本教研:解决真实教学问题,探索“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实施,“长短课竹的安排等,在教研员指导下,解决教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模式表现出宽口径、大纵深、重互动的特点。多层面教研工作的指导提升了教研员整体规划、按需分层教研的能力。
(二)教学诊断学习改进机制
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和影响因素调研,诊断教与学,通过数据分析和研讨,确定教与学改进的关键点,把学生变成优秀的学习者。
我们对部分年级段学生进行学业发展水平评价,进行相关影响因素调研,基于大量、客观、可靠的事实和数据,运用科学方法,使用科学工具进行教学分析,找到教学改进的关键点,建立诊断评价与增值评价机制。关注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学校改进管理和区域教研优化,给行政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这些工作提升了教研员的深度调研、基于实证改进教学和教研的能力。
(三)资源共研共建共享机制
海淀进修校牵头与16家市区教研部门、高校、出版社等单位成立“教师教育资源联盟”,建立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的机制,实现了研修资源的“共研一共建一共享”,为“十三五”期间教师培训奠定了基础,为按需施训,满足教师发展的“私人定制”奠定了基础。资源建设的过程是教研员课程意识和能力、教研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提升的过程。
四年多的时间,我们主动地思考和实践,通过了加强教研员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研服务水平。教研员专业能力提高了,服务范围加宽、加深、教师和学生是最大受益者,也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