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2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儿在家里有说有笑,活泼可爱,可是见了陌生人或是到了陌生的环境,就会变得不爱说话,胆小怕羞,俨然换了一个人。有时,他们宁可在家一个人玩玩具,也不愿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交往。这种行为,在精神医学上称为“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自信心正面挫折对症下药
幼儿退缩行为的产生,与家庭教育方式、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幼儿产生退缩行为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平时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事事包办,时时保护,剥夺了幼儿生存和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的依赖性增强,觉得只有在家人身边才安全,一旦走出家门,胆小、孤僻,不知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产生退缩行为,变得离群孤僻。有些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常常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幼儿的某些行为。如幼儿觉得一件玩具挺好玩,拆开看看里面有什么,家长则把这种行为看作是破坏行为,一顿批评;幼儿想干好事,打扫卫生不小心打碎了东西,家长又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埋怨、责备;有的家长老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作比较,极大的挫伤了孩子求知的欲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和退缩行为,做事缩头缩脚,不敢想,不敢干。幼儿这种退缩行为阻碍了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探索,影响了自身的社会化发展,不利于其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幼儿避免产生“退缩行为”呢?
一、给孩子锻炼机会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现在的许多父母把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孩子自己吃饭,不小心把饭洒在了衣服上、地上,家长干脆喂孩子吃饭,省时又省力;早晨起床,家长急着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再赶去上班,孩子想自己洗手、洗脸,家长怕添麻烦,干脆替孩子做。这种包办与代替,导致孩子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减弱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信心,使幼儿从心理上、行为上过分地依赖成人。只有舍得放开双手,在日常生活中给幼儿锻炼的机会,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帮助孩子增强自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这方面,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值得借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住自己的房间,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自己做,不仅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增强了孩子的独立意识。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研究表明:自信心与幼儿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当幼儿有了自信心,就能较快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对于预防幼儿的退缩行为有很大帮助。
(一)体验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在实践中积累了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有所认识,从而信任自己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鼓励幼儿凡事试一试,做一做。如幼儿第一次尝试扣纽扣并穿反了衣服时,他还是会高兴地说:“我会扣纽扣了!”“我会穿衣服了!”当幼儿第一次把玩具收拾整齐,听到“你真能干!”的夸奖时,他会很高兴,很自信。幼儿经过一定努力学会独立做一件事,体验到成功的一份喜悦时,就会增强一份自信心。
(二)抓住时机,正确评价。现在有些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们为孩子制定了许多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条件的目标,要求孩子去实现。有的仅仅因为攀比心理,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弹琴,能画画,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在这些方面出类拔萃,结果孩子达不到其目标。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挫伤了孩子学习求知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还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外,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千万不要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而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并以积极的态度给与赞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扩大幼儿的生活圈
调查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只是重视幼儿自身的发展,却忽视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少家长不乐意带孩子走亲访友,不准孩子走出家门,生怕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带来麻烦,而一旦孩子吃点儿亏,受点儿委屈,更是心疼无比,立即训斥孩子:“谁让你和他(她)玩的?下次不准和他(她)玩了!”甚至仅仅为了防止弄脏了衣服而不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疯玩儿”。久而久之,当这些孩子走人同龄人的世界时,便如同迷了路,失去了安全感,失去了自信心。不知道如何与小伙伴交流、嬉戏。他们被动地等待着有人来牵引他们的小手……。许多经验表明,凡是在成人世界里长大的孩子,除了较顺从外,大多是活动能力较差,不善于交往,胆怯,缺乏独立性。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平时成人应多带幼儿到社会生活中去,鼓励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玩耍、游戏,扩大幼儿的生活圈。
四、教育幼儿正确面对挫折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幼儿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难。有的困难通过努力比较容易克服,但是有时遇到的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幼儿往往会产生消极反应,垂头丧气,情绪不稳定。这时,成人如果不及时地引导幼儿,幼儿就不能较快地走出失败的阴影,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并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出现“退缩行为”。如幼儿在滚圈比赛中,成绩不理想,得了倒数第一,此时孩子可能会非常沮丧。这时成人要及时地教育、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告诉孩子,“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你是好样的,我为你骄傲!”要让幼儿知道只要努力了,结果并不重要。
年幼孩子的无意过失行为是难以避免的,当孩子出现“无意过失”的时候,成人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幼儿,否则,可能使幼儿遇到问题缩头缩脑,形成退缩行为。明智的做法是冷静下来,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从孩子消极的行为中寻找积极的因素,对孩子的过失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指出孩子错在什么地方,让孩子吸取教训,积累经验,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减少幼儿无意过失行为的发生。孩子年幼,是在成人提供的环境中活动的,成人应净化孩子的周围环境,活动场所应避免摆放妨碍孩子活动的物品,将尖锐、锋利的物品收藏起来等。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防止幼儿消极模仿。
“退缩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如不加以预防,就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或家长,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如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健康、茁壮地成长。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