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教学操作材料在区域中的投放原则与使用策略

时间:2016-11-23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幼儿园活动材料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应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而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数学认知常常需要借助直观的材料做支撑。同时,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生动形象的材料更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根据幼儿数学学习活动规律和心理需求投放数学活动材料,并对幼儿操作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是有效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区域;数学材料;投放原则;使用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仅存在一个逐渐摆脱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水平的过程,同时也存在一个从理解个别具体事物到理解其一般和普遍意义的过程。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由于心理发展的局限性,幼儿如果不借助具体材料的操作活动,那么数学学习就会十分困难。而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这种宽松的活动氛围、灵活多样的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幼儿园数学活动区操作材料的投放,应着眼于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分批投放材料。

  一、幼儿园数学材料投放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性原则。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区别的。幼儿主要处于前运算阶段,具有表象性思维特点,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始于外部的动作,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有赖于内化的过程。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在材料的投放上是有序而递进的,有组织而系统的。遵循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次序的学习材料。在小班,教师为孩子准备了大小相同、颜色不同(两种颜色)的串珠和一条绳子,还有一张ABAB模式排序的卡片。幼儿先观察模式卡片,在摸索出规律后将串珠按照黄红黄这样的顺序串起来。在初学的时候可以以提供颜色为主,只有单一特征的材料。后面逐步增加“形状”与“大小”都有不同混合材料,以此增加难度性。到了中班,教师投放了一组汽车停车位的学习次序的材料,这其中,有的车是正着入库,有的车是倒着入库,车的颜色、种类也不同,相比小班的简单排序,中班多了观察、比较的过程。进人大班后,排序的难度会进一步加深,可以有创造模式排序。幼儿在对排序有一定的认识后,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自己确定排序的模式,并按照此模式一次排列下去。这种模式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符合一种排序的规律即可。

  (二)生活化原则。《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数学认知”部分目标强调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教育建议中提到: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等等。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数学材料的投放时应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例如空间方位的学习材料:教师投放了一套有关生活场景的材料。这套材料是由若干人物、动物、建筑物和交通工具等卡片、一个插座板和若干示意图片组成。活动过程是让幼儿在插座板上根据不同的示意图片将卡片按空间方位插放。如一张示意图呈现的是一辆车前站着一个男孩,男孩左侧有一家超市。幼儿根据呈现的内容用相应的卡片在插座板上插放出三者的空间方位。

  (三)多样性原则。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和选择的材料力求多样,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与欲望。投放的材料在注重种类多样的同时,更注重数量的充足,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让幼儿在操作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色彩鲜艳、可以变化的事物较易引起幼儿的兴趣),我们投放的材料要体现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多种功能特点。因此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考虑材料的特征,多提供牢固、易于变化的一物多玩或是一个知识点能用多种材料、多种角度来巩固这样的一些材料,更多的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

  (四)趣味性原则。教师在提供数学材料时十分关注幼儿的兴趣,因为只有幼儿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学习,生动有趣的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配对的学习材料:寻找搭档,要求幼儿能够按照数、点、物拼出图形,但拼图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按数点物拼接还是按照分割片轮廓去拼的?若班级幼儿对于图形认识的较好,就可以加大轮廓框图形形状的多样性,同时在内部切割时也可以加点复杂性,多些不规则图形,增加拼的难度。

  (五)错误控制原则。幼儿操作性学习的过程,是幼儿自由自主地与材料相互作用,通过直接感知,进行探索并获得数学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多地用语言进行说教、实施控制,势必会扼杀幼儿创造性的想法,使幼儿的探索性操作变为在教师指令下的验证性操作,这样将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例如坐标拼图。按照每块后面的坐标指示信息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将4个不同图案的拼图混在一起,并分别在4个底板上标注上4个不同的图形以作区分,又在每块小拼图后面标注横纵坐标和对应图形,幼儿根据信息去拼,底板的格子数量和最终的图案都是控制因素。

  二、幼儿园数学材料使用的指导策略

  (一)幼儿自主探索,教师适时介入指导。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区的主人,教师则是辅助者、观察者、引导者。教师在观察时尽量做到静心、细心与耐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搅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的有意义信息和其发生的时间、背景等,根据需要作一定的记录;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费时间,观察有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发生以下情况时,教师会适时介入,进行点拨指导:即,幼儿操作材料遇到困难;幼儿产生认知上的疑惑;幼儿操作材料出现失误;幼儿因材料发生争执;幼儿对材料失去兴趣。如操作材料——魔方。魔方是个有些难度的操作材料,但却是一个让幼儿可以探索并动脑的好玩具。我是在大班下学期投放的这个操作材料,刚投放不久就引起了班级幼儿的好奇心,一开始魔方总被幼儿拧坏,因为他们不会玩,掌握不好力度,想把一样的颜色拼在一起就硬掰,慢慢的坏的魔方越来越少。在幼儿操作出现问题和瓶颈时教师并没有出面干预,而是给予指导,让幼儿多了些探索和培养兴趣的机会,使他们掌握了技巧,知道了想拼什么颜色就先找中心色,后来能拼好单面了,这对孩子来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二)通过材料和语言的暗示进行引导。什么是暗示?就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含蓄的语言或举动让幼儿领悟该怎么做,才能达到目的。教师适时、适度、适宜的提供材料,推动幼儿探索,给与幼儿启发,增强理解。材料的暗示可以分很多种,如暗示材料的玩法、暗示材料的操作步骤、暗示材料的使用规则等。除了材料本身的暗示作用之外,还有教师语言的暗示作用,如鼓励性的语言,启发性的语言、挑战性的语言。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辩证性、应用性的特点。数学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并不是机械的灌输。而在一节活动中,活动各个时段的语言都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活动前的语言暗示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活动中的语言暗示能点拨幼儿的思维,活动结束的语言暗示能够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适时地运用这些暗示性引导,使幼儿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如操作材料:颜色躲避。这是一个4×4的格子,由4种不同的颜色组成,每一行每一列都是不同的颜色,跟数独是一个道理。幼儿第一次摆的很快,但最后一块迟迟放不下去,因为她发现摆到最后有两块一样的颜色在一排,她开始不知所措,向上检查时发现上面那排也出现了错误,导致底下这排怎么摆也不会成功。我对她进行了鼓励,于是她反复修改终于摆对了。这个幼儿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做事缺乏耐心。我发现她并不是不会摆,而是由于马虎,但在最后她陷入困境中开始不知所措时,我鼓励她慢慢修改,使她最终完成了拼摆。当幼儿在操作数学材料时,教师多是站在一旁观察,记录幼儿的操作过程,而不是直接灌输、教授。当幼儿出现操作错误时,教师会及时给予引导或纠错。孩子毕竟不比成人,她们更需要鼓励与支持。

  (三)注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观察和解读幼儿学习行为的专业技能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因为数学知识本身有其内在的结构和逻辑,幼儿的数学学习也有其内在的发展顺序和规律。然而,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尽管都是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的,但是在解读和评价幼儿的学习行为时常常感到困惑。既不知道幼儿处于什么水平,观察后也不会分析。幼儿在学习和操作中表现出的个体认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仅有水平的差异,还有方式的差异,教育的策略也要而有所不同。对于能力较差的幼儿,给予具体的指点;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关注幼儿的操作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看操作的结果。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按幼儿不同特点确定相应指导策略,教育指导才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现需要。如操作材料:俄罗斯拼图,通过对俄罗斯方块的排列、组合,提高空间布局能力,发展空间知觉。可以移动、旋转摆放各种方块,使之排列组合成完整的一行或多行,并依次向上无空隙垒高。这个操作材料放在大班下学期是恰当的,对于大班幼儿来讲有一定的挑战,但同时又充满一定的趣味性,错误控制有很多,如拼图模板本身的限制和俄罗斯方块的固定数量,都可以作为幼儿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自觉纠正错误的指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应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数学认知常常需要借助直观的材料做支撑。根据幼儿数学学习活动规律和心理需求投放数学区域材料,并对幼儿操作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是有效开展幼儿园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