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0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教研组长”是个特殊又尴尬的工作岗位,既是一线老师,又是管理者。除了做好教研组的管理工作,班级所有事务性工作一样不能落下。上有众多中层干部,下有众多教师,处于承接位置。这就意味着:对于不同、差异要学会接纳,要学会“合而不同”,学会与大家的合作。
故事一:只做一件事
在园务会议上各分管领导布置了下月具体工作,梳理了一下做得事情还真不少。这些事情都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运行的,虽说我也试图想让每位老师都能尽力积极、主动地把教研组的事情当做个人的事情来做,想了很多的策略与方法,但总是事与愿违。想到上次教研活动时指定W老师负责主题走廊环境后对我说的:“L老师,不要叫我,这个月我也很忙,下个月再叫我吧”;想到在整理主题资料库教玩具时P老师无心说的“L老师,怎么又是我们这个班头的老师来整理”的一些话;想到收集外主题环境资料、上教研课老师们一拖再拖。在教研组事情越来越多的现状下,我突然觉得要管理好教研组的工作并有效开展好各项活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怎样即能让老师乐意去做,而又做的比较“省力”呢?
一夜失眠突然想到朱良俊局长在为我们做讲座时说的一句话“一个人只做一件事,一定能成功”。它给了我启发与灵感,如果让每位老师在一个月只做一件教研组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会很乐意而且也会积极主动去完成。我可以把每个月教研组要做的事情罗列成一张表格,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以报名的方式选择一项要完成的工作,并规定时间节点,最后把写上承担人的表格黏贴在办公室黑板上,让“它”时刻提醒着老师。这样既公平公正、人人参与,又投其所好、发挥所长。
有了想法,当机立断。我根据具体工作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划分与归类,有的内容比如:环境创设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完成的人数可以为两人一组。而有些简单的内容如幼儿作品的更换与教具的整理可以合并成一项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设置成了一张写有时间节点的表格。在教研活动时我把我的想法告知了大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并让老师现场根据意愿选择所要承担的任务。有了这样合理的分工老师们不再出现依赖心理、都快乐而有效的工作着。
智慧并快乐的工作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如何带领我的团队有效地开展好各项活动也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在青年教师居多、主动性较差的现状下,如何改变这一局面,使大家正面、积极、有序的开展好各项活动。除了引领,更多的是投其所好、合理分配、情感支撑。
故事二:今天我来做组长
在《我是中国人》主题公共环境创设时,我负责整体的框架环境,其他老师帮助收集材料。我让w老师收集一些世界之最的图片,让H老师完成烽火台的后续工作,小P老师准备收集幼儿作品……一周过去了,让老师们收集的材料还是没有到位。
前几次为了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在外主题墙环境创设过程中都是以我为主,有个别老师始终没有参与过环境的创设。于是有的老师觉得这是教研组长的事情,先完成班级环境再考虑集体环境。久而久之,造成了老师们的依赖心里,他们做事缺少主动性,需要反复提醒、督促。我意识到长期恶性循环,即增加了我的工作量,同时又滋生了老师思想上的惰性,一些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发展。
于是,我决定开展“今天我来做组长”的活动。教研组内每位老师每人负责一个主题。具体实施步骤:在主题开展前,对外主题墙进行构思、设计(整体环境布局、材料选择、呈现内容)并在集体备课中交流、修改,达成共识;在主题开展过程中负责主题环境的监控与管理(分配人员、日常的维护)。起初大家还是有些不太愿意,以为是一个人负责,任务太重。为了让老师放下思想包袱,我表示组长只是起到策划、提醒的作用,具体实施还是要把任务布置给每位老师。而且,组长策划好了具体方案后组员要密切配合。开展“今天我来做组长”的活动,由于是个人承包制、给了教师思考的空间、个人展示能力的平台。有的老师从网上收集资料、有的借鉴姐妹园的经验,还有的自己设计、进行策划,大胆凸显了每位老师个人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来做组长”,促进了教师多维度的学习,提高了教师主动学习的能力,体现了教师在教研组的主导作用。只有给教师思考的机会和平台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把教研组建设成和谐团队,提高管理效率,个性化管理很重要。我想,只要组长善于“因材施教”,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开展工作,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领,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教研组是一个团队,教研组长除了自身魅力的吸引外,要对现有工作多一些梳理,多一些减负;对老师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扶持。作为一名教研组长,我并不比教师高明许多,还得多学、多思、多想,先学、先思、先想。在幼儿园这片充满纯真与欢笑的净土中,继续追逐梦想和希望,坚实地走好每一步,为自己的成长留下整齐而有序的足印。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