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1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表演区是幼儿扮演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角色,抒发情绪情感,创造性地表达对生活及文艺作品理解的游戏场所。与成人的表演有所不同,幼儿的表演具有游戏性质,是幼儿在"自娱自乐"中产生的游戏活动,他们表演的动作以模仿和再现为主,并伴有嬉戏、想象、创造等行为的发生。在表演中,幼儿专注于主动、积极和创造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沉浸于表演所带来的愉悦、尽兴等多种游戏体验。那么在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如何为幼儿建构支架,引导幼儿互动学习,使幼儿获得发展呢?本文旨在以活动"三只小猪"为例,探究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互动学习,从而为教师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供参考。
一、从活动实例中了解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互动学习
【案例一】活动"三只小猪"的道具制作环节。孩子们决定用现有材料为小猪们造房子,可是找不到砖头为猪老三搭房子。教师问:"有没有什么东西比较像砖头,可以代替的?"大家讨论后,决定用箩筐来代替砖头。可是,在进行了两次游戏之后,草房和木头房子依然坚固,猪老三的砖头房却倒塌了。教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房子坚固一些?"蓉蓉说:"可箩筐只有这么多,搭不了那么高。"天天说:"也许箩筐不太适合做房子。它太轻了,大灰狼一推就倒了。""那怎么办啊,没有别的了。"媛媛有些着急。"故事里,大灰狼为什么吹不倒也推不倒砖头房子呢?"教师问。"因为砖头很硬。"媛媛说。"对了,我们也找些很硬很硬的东西当砖头就好了。"宾宾说道。于是孩子们又开始找起来。大家找来了很多东西,还请扮演大灰狼的宾宾推一推,看看能不能推倒。终于,孩子们找到两个小柜子来当房子。找到了新材料,大家开始动手帮猪老三造起了新家。
【案例二】开始表演了,孩子们先按照之前听到的故事表演了一遍,优优提出:"这个故事太短了,我演猪妈妈,怎么只有一句话。"优优的话得到了小朋友们的同意。于是教师把孩子们又聚到一起,问:"你们想给自己的角色加什么话?"优优说:"我可以教小猪们造房子。"笑笑说:"猪妈妈可以分配任务,让老大干什么,老二干什么,老三干什么。"扮演大灰狼的宾宾说:"我觉得大灰狼可以多想点办法。"教师把孩子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案例三】故事演完了,孩子们观看教师拍下来的录像,教师问:"你觉得谁的表演最厉害?"笑笑说:"宾宾的大灰狼好凶哦。""不对,大灰狼就是这样的。"笑笑说道。孩子们看着录像里的大灰狼纷纷模仿起来,有的还创造出不同的动作。这时宾宾说:"我还可以这样子。"说着便照着之前优优的动作玩起来。在之后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发现宾宾扮演的大灰狼多了很多不一样的动作,其中许多动作是之前其他小朋友创造出来的。
二、从建构主义理论中分析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互动学习
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互动学习,其本质是一种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幼儿的互动学习,主要以同伴分工合作为形式,通过与教师、同伴、环境等外界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不断地同化、顺应,在与原有认知的冲突中,构建新的知识,能力不断提升。因此,在表演游戏中,幼儿的互动学习具有自主性、双向性、拓展性等特点。
1.幼儿互动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选择"与"自行分配"是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基本原则。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改编故事,尊重并支持幼儿做出的选择。在游戏中,我们将表演内容的决定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自主确定表演的故事和表演形式。同时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将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应取得的关于能力发展与创造性表现方面的关键经验定为"能根据作品主题、情节加以想象,尝试改变故事的个别情节,并较有创造性地表演"。如案例"二"中,幼儿在表演过程中产生了创编故事的需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自己的故事角色创编剧情、增加台词等。教师应该相信幼儿有独立开展表演游戏与创编故事的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与创编故事。教师可鼓励幼儿根据作品主题、情节加以想象,尝试改编故事的个别情节,并进行较有创造性的表演。
2.幼儿互动学习的双向性
表演游戏中的互动过程是双向的,根据互动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同伴间的互动、环境材料与幼儿的互动等。其中,评价环节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一次高质量的表演游戏交流与评价,可以丰富幼儿表演经验,引导幼儿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升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游戏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对幼儿的评价也是多种形式的,教师可以根据游戏的实际情况选择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幼儿自评、个别评价、语言评价与幼儿示范等形式。如案例"二"中,幼儿在对同伴的模仿学习中产生了新的想法,拓展了自己的已有经验。因此,在表演游戏中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幼儿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观察幼儿在活动中与教师、同伴及环境的互动。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游戏中使互动的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创造和谐的互动氛围、营造有效的互动环境,让幼儿能积极地运用多种方法探究问题,从而挖掘自身潜能,在相互促进、互相学习、共同分享中构建知识体系和发展能力。
5.幼儿互动学习的拓展性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幼儿头脑中清晰的概念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的,在多次尝试中逐渐形成的。案例"一"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产生了问题,即最坚固的砖头房子却最先倒塌了。教师并不急于将倒塌的原因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向幼儿提供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分析箩筐不适合搭房子的原因,引导幼儿从原有的认知即"长得像砖头的都可以搭房子"向新的知识经验"要像砖头一样坚硬的材料才适合做房子"过渡,帮助幼儿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主动建构新概念,形成自己的理解。同时,案例中,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与讨论,设法引导幼儿扩展其思考范围,纠正幼儿原有的错误或片面的认知,最终达到对"砖头"这一物体的正确认知。
拓展性是指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互动涉及的各个元素的拓展点与空白处。互动的拓展性表现在互动对象的拓展,即从同伴扩展到教师、家长及周围环境中的人;互动内容的拓展,即教师要善于倾听和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从而让表演内容自然地拓展和深人。如案例"一"中,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对砖头房子的兴趣,引起了幼儿对砖头的讨论;在寻找替代品的过程中,他们轻松愉快地得到了不同的体验与知识。因此,如何让拓展更好地促进幼儿互动与能力提升,在于教师的发现、关注、指导和帮助。
三、从游戏反思中探究引导幼儿互动学习中的措施
1.环境作用最大化,以环境促进幼儿的互动学习
根据瑞吉欧教育理念,"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显然,环境对幼儿互动学习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对于表演区游戏,教师可以利用环境的暗示作用,在表演中引发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在此基础上,从幼儿的已有经验中生成问题,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初次表演中,使用实物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快地进人状态,激发其表演的欲望。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发现道具、服装等环境与材料的重要性,从而在互动交流中产生制作道具的内部动机,这比之前教师外部给予的动机要有效得多。同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讨论,寻找与制作更适宜游戏的材料,给予幼儿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既能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促进幼儿的互动学习
中班时期的幼儿,其活动容易受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约束,对事物的探索常常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度。因此,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观察与了解幼儿的游戏。教师在观察中不仅是幼儿共同体验探索的陪伴者,也是发现问题的引导员。幼儿从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同伴互动、师幼互动、环境互动中产生的。表演主题从产生到发展是由师幼共同策划的,能满足幼儿兴趣与表演欲望的故事是师幼共同的"工作"。在表演游戏中,教师既是幼儿的朋友和工作伙伴,与他们一起共同考虑需要什么道具、如何分工、还缺少什么;同时还是他们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帮助和引导幼儿创编、制作、表演……教师在活动中完全接纳每个幼儿,同时也被幼儿所接纳。就是在这种师幼互动构建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得到了多元性的发展。
3.鼓励幼儿互助,以同伴合作促进幼儿的互动学习
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教师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可以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两个能力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幼儿相互合作,以幼儿指导幼儿的方式,促进幼儿共同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力发展快的幼儿会迁移自己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与能力发展较慢的幼儿一起合作游戏。而对于能力发展较慢的幼儿来说,也可以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此外,在一个完整的表演游戏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或者几个幼儿组成小组共同游戏的现象。教师可以让这些幼儿担任"小导演",在进一步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增加表演游戏中的创新性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幼儿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小导演"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统合同伴的想法,想办法处理其他幼儿间的小矛盾,一方面可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提升已有经验。对于非"小导演"的幼儿来说,他们在与"小导演"的互动中其社会性也得到了发展。
"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中,"发展"是目的,"发展"是互动中的个体建构,它需要通过个体与周边的环境、人、事、物进行相互作用才能达成。所以,如何在不同区域活动中,更好地创设利于幼儿互动的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探究、合作分享的同伴互助主题探究氛围,从而促进幼儿发展,这是我们还要继续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