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做好五点,从容应对幼小衔接

时间:2016-10-1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幼小衔接是根据学龄前儿童身心的特点,从体、智、德、美诸方面,做好各项入学的准备,它包括心理和生理两大方面。"如何帮助幼儿提高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成了大班教师极其关注的问题。我们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多次讨论,并制订了以"体力、智力、安全、品质、习惯"五大方面为核心的阶段性活动。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与家长密切配合、与小学低年级组教师合作,一边研讨一边分析幼小衔接的有效措施,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萌发上学欲望,树立"我是小学生"的自豪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自我保护、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等社会经验,为顺利上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健全的体质--幼小衔接的根本

  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制度差别大,小学早晨上学时间普遍为7:50前,比幼儿园提早40分钟;幼儿园幼儿11:00在园用午餐、12:OO~14:30午睡,而小学生上午11:10放学,下午14:30回校上课;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而小学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通过对比可见,小学生休息的时间少了,学习的密度变大了,如果幼儿的体质不好,就很难适应这种生活节奏上的变化,容易生病。为此,我们在大班下学期坚持开展"每周运动计划",引导幼儿每日为自己安排一项简单、易完成的体育活动项目,并在表格上设立一栏"完成情况"督促幼儿完成运动。表格如下:

  在第一次的运动计划中,幼儿将自己所有喜欢的运动项目都画在计划表里,有的要游泳、打羽毛球、踢球、射飞镖,还有的安排周末和爸爸妈妈去爬山,应有尽有。但一些运动项目需要合作伙伴,很多幼儿制订计划后却不能落实。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利用学期初家长会,与家长探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幼儿体质"的重要性,发动家长配合幼儿完成运动计划。

  除此以外,我们每日保证2个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开展体能训练活动,以体育游戏的形式融合基本动作的练习,如立定跳远、纵跳触物、匍匐前进等,让幼儿在掌握体育基本动作要领的同时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促进身体机能的发育,增强体质。

  当然,要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营养摄入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通过评比栏"谁的星星多"表扬激励不挑食、按时用餐的幼儿,并开展"我的营养早餐""小小配餐师"等谈话、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引发食欲,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活跃的思维--幼小衔接的阶梯

  O到8岁是人类智力结构及整个心理机制开始形成和建构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塞司登把智力概括为七种主要因素:即词语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计数能力、空间知觉、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掌握抽象复杂概念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学会如何思维。

  大班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为了确保他们升人小学后能尽快接受有系统、有条理的思维训练,我们从语言表达、科学探索两方面加强辅导,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积极性。

  1.播报、演讲、辩论,以语言发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培养幼儿语言表达和词语理解能力,我们开设了每日餐前播报、演讲半小时活动,播报的内容有新闻、十万个为什么、故事、我家趣事、快乐假日等,鼓励每个幼儿走向舞台,展示自己的语言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领的角色,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分阶段设定不同的交流主题,并及时将内容、时间等安排以纸条的形式分发给家长,让孩子与家长有目的地分期准备相应的讲述稿件,并让孩子熟悉稿件,教师则从语调语速、表情动作和舞台形象等方面加以指导提升。通过家园配合,幼儿在"听、说、学"的循环互动过程中得到锻炼、获得经验,不断丰富词汇,提高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及表达能力。

  思维的灵活性也决定着语言的质量,为了促进幼儿积极地思考、表达,我们每周开展一次"小小辩论赛",辩论题目有:女孩好还是男孩好、水果好还是蔬菜好、雨天好还是晴天好……在辩论初期,幼儿辩论意识差,有的说着说着就忘记自己属于哪一辩方,有时为了反驳对方,竟急得说不出话,还有些害羞的幼儿一言不发。要辩论就要有理有据,为了帮助幼儿储备经验,提高辩论效果,我们将辩论时间调整至周一上午,并提前计划内容,鼓励幼儿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在家长的支持下,幼儿慢慢地学会辩论的技巧,学会举例、学会反问。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文明争辩,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与灵活性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2.剪报、探索、实验,以经验建构拓展思维的广阔性。

  经验产生智慧,但怎样的经验才有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什么样的经验建构方式才能让幼儿把学习、思维当成一件快乐的事?一味地要求和灌输只能适得其反。结合我们班幼儿动手能力强,识字量大、阅读能力强的特点,我们开展剪报区域活动,提供废旧图书、报纸和常见的几何图形板,让幼儿在8开卡纸上设计简单的版面,再剪贴补充文字和图片。制作的过程促进幼儿自主阅读、推理判断、合理选择符合主题的内容,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

  探索是思维的品质,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是我园的品牌活动之一,也是大班年段教学的常规工作。结合科技节的开展,我们将实验探索分阶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让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现象的奇妙,激发探索的欲望。如把一个普通的饮料瓶装饰成可爱的小丑,在它两侧的中间钉上几个小孔再装上水,幼儿会发现小丑的耳朵会喷水,而且不同水位的小孔喷出的水线还是不一样的,从而探索水压的秘密。

  三、安全意识--幼小衔接的保障

  有安全意识,才能保障生命的安全。可现如今,令人揪心的校园安全事故屡屡发生,轻则摔伤破皮、重则伤筋动骨甚至影响生命。防止事故的发生除了从客观条件上创设安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从主观意识上提高教师和幼儿的防护意识。在幼儿园从早上7:40入园至下午17:3O离园都有固定的教师和保育员守护陪伴着幼儿,但在小学,除上课45分钟教师与学生同在教室,其余时间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大,所以小学生更需要有强烈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

  如我园会定期进行火灾逃生演练。我园教学楼有三层,每层三间教室,教学楼前是宽敞的操场,学园安全小组统筹协调左右两边楼道的通行班级,当警报发出后,全校师生立即快速、安全地进行疏散,班级两位教师一前一后指导幼儿迅速掏出手绢,用水浸湿后掩住口鼻,俯首低行,有秩序地跑出教学楼,来到安全区下蹲,教师及时清点汇报人数。通过演练,幼儿不仅掌握了火灾逃生的方法,也提高了对安全事故的警惕能力。

  在家园联系栏中,我们开辟"安全自救每周一问"的知识园,与家长分享怎样处理家里的危险用品,如火炉、热水瓶等、孩子独立在家该注意什么、幼儿摔伤怎么办……让家长明确在家应注意对孩子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学会摔伤或砸伤后不能乱揉及用手紧压伤口止血等办法,提高家长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和能力,达到安全教育的家园一致性。

  四、优秀的吕质--幼小衔接的条件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一个人的优秀品质首当其冲应该是"善良、博爱",只有心中有他人才能被他人接受和喜爱。大班幼儿虽在家仍是父母的宝贝,但在幼儿园里却是大哥哥、大姐姐,是中小班幼儿心中学习的榜样。期初,我们组织幼儿到宝宝班和新生一起做游戏,表演唱歌、跳舞等节目,帮助宝宝们减少分离焦虑,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每天还安排值日生轮流到小班扮演小老师,帮助弟弟妹妹如厕、穿脱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这样的大带小活动中,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大班幼儿的关爱意识、责任意识,同时也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结合课题"在各领域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的研讨,我们开展重阳节送温暖、父亲节的礼物、给妈妈洗脚、六·一义卖、分享礼物、关爱山区伙伴等情感培养系列活动,让幼儿学会分享、学会表达稚嫩的爱。在小学,雷锋、孔繁森事迹是少先队员心中鲜明的旗帜。而幼儿园里,我们就是用这种为他人服务的行动来让幼儿感受付出的快乐,学会感恩。

  五,适宜的习惯--幼小衔接的关键

  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将终身受益。在大班,我们侧重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和倾听、阅读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活上逐步改变幼儿吃饭慢又不专心、赖床拖拉等不良习惯。鼓励幼儿独立用餐,并为幼儿准备一个小闹钟,让幼儿做到准时起床、入园,学会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形成时间意识。

  学习上通过开展"分级阅读",培养幼儿专心阅读、自主思考、有序观察的习惯。通过智力练习、绘画活动引导幼儿学会细心倾听、正确握笔、端正坐姿,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并学会管理学习用品,懂得保持文具、书本整洁。

  除此以外,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做小动作),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因此,大班下学期,我们和幼儿一起制订班级活动规则,并用图解的形式张贴在教室的墙面上,如举手发言、轻步走路、轻拿轻放玩具、上课不随意走动、下课记得上厕所等。幼儿在参与讨论、绘制规则图的过程中,将常规要求熟记于心,主动地遵守,逐步养成守规矩的习惯。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