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莫让幼小衔接走向另一种极端

时间:2016-10-1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幼小衔接问题由来已久,相关研究也不在少数。幼小衔接最开始的问题表现为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严重脱节,尽管包括幼儿园和家长在内的多方群体采取了诸多措施,事实表明幼小衔接问题非但没有很好地解决,反而在走向另一种极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中,儿童、家庭、幼儿园等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对儿童幼小衔接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动态关系网,因此,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从这三方面人手或许更为切实有效。

  倾听儿童心声,认清幼小衔接

  一直以来,有关幼小衔接研究的话语体系主要是由作为成人的研究者建构起来,在这套话语体系中来自儿童的声音非但没有被赋予合法地位,还被有意无意地排除了。然而"如果要真正达到对幼小衔接的正确全面认识,是离不开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的深入理解的"。在儿童参观完小学之后,如果我们去倾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我们会发现其实儿童仍然有很多的困惑、担心、焦虑、不理解,比如他们担心小学里教室太多会迷路,担心自己没有好朋友会比较孤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儿童自己对自己内心这些种种的担心和困惑等,大多数时候都是模糊的。因此,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何倾听儿童的声音呢?由于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他们无法准确地表达出他们的真实想法,当前两种比较盛行的了解儿童想法的方法是绘画法和自主摄影法。以"参观小学"这一活动为例,绘画法主要是让大班儿童和一年级小学生画出他们所想象和看到的小学是什么样的,透过这些画,与之适当地交谈,就可以听到各种真实而形象的儿童心声了。这种方法一般不关注儿童绘画的艺术性,而是关注其中所传达的信息。自主摄影法指围绕"什么是一个将要入小学的儿童需要知道的"的话题,让孩子们在校园中自主拍摄,与同伴讨论后为照片配上说明文字并装订成册,送给那些将要人小学的幼儿园大班儿童。这样一种有任务目的指向的方式可以轻松地投射出一年级学生对幼小衔接的内心体验。为他们的表达提供合法的、价值认可的话语空间,可以让幼小衔接的真实面貌浮出水面。

  转变教师观念,推动幼小衔接

  过去,许多幼儿教师未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一高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大多数幼儿教师只重知识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这种忽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等现象是很多幼儿园普遍存在着的现象。如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小学生活,延长课节时间,缩短游戏时间等,只是把外部设施和环境的改变作为衔接的重点,很难达到彼此的协调。这样非但不能解决幼儿适应困难的问题,还会使两类教育失去各自的特点。

  儿童入学准备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工作看做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自身发展特点升华的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教师可以从儿童入园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稳定的情绪,培养儿童社会性适应能力,以及对活动的态度和各种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儿童人小学打好基础。另外还可以借鉴国外幼小衔接的成功经验,将其本土化,更好地促进国内的幼小衔接。像日本的"幼小衔接推进校"活动中,不仅采取观摩的方法让教师了解不同机构的教育,而且鼓励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合作形成团队,共同编制课程,进行教学互换(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任教,幼儿园教师到小学任教)。

  寻求家长支援,保障幼小衔接

  由于教养态度和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很多家长在幼小衔接问题上表现出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大多数家长往往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急功近利而超前训练,要求孩子提前掌握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致使儿童入学后出现类似情况:起初感觉学习很轻松,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学习态度和习惯较差,后来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和难度的加大,"储备的知识"用尽,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劲不足,最终出现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致使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时甚至形成阻力。

  德国哈克教授指出,幼儿园儿童人小学面临六个断层问题,其中"行为规范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等问题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帮助儿童减少对小学的神秘感和陌生感。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离不开家长的影响,父母在儿童入学以前,必须认真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父母首先应鼓励儿童入学,告诉儿童学校里有很多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消除儿童对学校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其次,父母可以通过赞扬未来教师的方式,培养儿童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感和敬爱感。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孩子绝不是在跨人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期间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幼小衔接要了解儿童的心声,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离不开家长的支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幼小衔接走向另一种极端。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