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幼儿老师,教你如何与任性的小孩斗智斗勇

时间:2016-09-2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任性”一词现在已经成为打大家使用频率最高的网络流行词之一,无论是谁、无论年纪大小,都想时不时地“任性一把”呢。而真正意义上的“任性”则是指,听凭秉性行事;放纵不约束自己。

  儿童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个性偏执、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表现。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

  有些家长对孩子任性不以为然,认为长大就懂事了,实则不然。

  儿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纠正的话,会妨碍孩子心理健康和的正常发展。因为任性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个性固执不明事理;不善于与人交往,难以适应环境,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独,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案例】

  三岁的贝贝目前上幼儿园小班,每天早上入园不愿意进教室,进了教室也会想办法逃跑。老师与其沟通,她没有任何肢体、言语上的应答。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以自己的需求为主观意志。

  【分析与判断】

  性格较内向,不能主动与老师交流。同时应着重考虑家庭教育的原因。

  儿童任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1、成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上述案例中孩子的父母工作十分繁忙,缺少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缺乏耐心。在孩子表现出任性行为时,不能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而是以欺骗、诱哄等方式解决问题,造成幼儿无视家长的话,无视家长的教育。

  2、寻求关注的方式不对

  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贝贝干脆以每天上幼儿园的逃跑行为来引起老师对她的注意。我们可以看到:任性心理、交往障碍、认知情感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

  任性行为的分析及策略:

  1、给孩子一点时间说说自己的想法

  有的小班幼儿来园后,紧紧抓住家长不让他们走。这时老师可以适时地把孩子从家长手里接过来,但以孩子目前的这种状态,想要立即让他融入集体生活是不可能的,不妨和孩子聊聊,给他一点时间说说自己的想法。当情绪得到适当舒缓后,自然会减少抵抗和哭闹。

  2、老师的小策略

  如上述案例中的贝贝,小朋友在做操的时候,她总会一个人跑到其它地方独自玩耍,看看老师的做法。

  第一天:贝贝所在班级的两位老师对她进行多次提醒但效果不明显后,请到了刘老师出面,刘老师是贝贝上托班时很喜欢的一位老师。刘老师故意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还和贝贝进行了一次“严肃”的谈话。果然有效果,贝贝虽然有点伤心,但还是走到了队伍中,尽管没有做操,这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第二天:音乐响起来后,贝贝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很快的收拾好器械,仍然在玩。但她的眼睛注视着老师。当她发现老师的眼睛在严肃地看着她时,立刻把玩具收好,站到自己的位置上,但仍然没有做操。回到教室后,老师表扬了她,夸她收拾玩具的速度快了,排队的速度快了,能做两节操了。

  第三天:音乐响起来后,贝贝虽然还在玩,但在观察着老师的态度,看见老师在注意她时,立刻跑到队伍中,跟着小朋友一起做操。这次做了四节,很认真。回到教室。老师又表扬了她,夸她排队的动作快,做操有力,贝贝很高兴。

  第四天:音乐一响,贝贝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认真的做操。

  之后贝贝的表现越来越好了。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