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19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王纬虹 余琳
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是困扰农村幼儿园的三个“老大难”问题,其中以村小附属幼儿园更为严重。我们研究院积极探索解决之路,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启动实施了“优质乡村幼儿园创建计划”。
给乡村幼儿教师带来正规培训
村小幼儿园办园难,首先难在合格农村幼儿教师极度匮乏。在镇乡一级幼儿园还有几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教师,在村小幼儿园就只有临时聘用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兼任幼儿园工作。培训合格教师无疑是优质村小幼儿园创建的第一要务。
理念先行。乡镇中心校校长是提升村小幼儿园质量的重要管理者,但是他们几乎对学前教育的了解为零。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设计组织中心校的校长、书记、中心园园长、骨干教师、村小负责人及幼儿教师等参观学习市内外名优园、特色园;邀请市内外幼教专家讲学,统一认识,促使大家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参与创建。
需求对接。根据幼儿教师需求设计订单式服务,发放调查问卷,针对他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游戏化教学实施”“去小学化之后教什么”“幼小衔接做什么”等问题予以专业指导。
“浸润式”培训。通过全员培训,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通过建立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游戏化教学等实践基地,分片研修,做中学;与市级示范园、乡镇中心园、村小幼儿园组建培训共同体,开展“同课异构”“跟班研修”“幼小互动研修”等互换式、体验式培训。
转变思路开发优质乡土课程
“一师一桌一凳,屋里坐一天”通常是村小幼儿园的写照。在农村,支持幼儿发展与成长的园所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几近空白,课程资源开发无从谈起。教师的教育内容贫乏、低质、随意,孩子的游戏乏味、低效、教育价值不足。我们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探索出“定向—开发—利用”模式。
自然运动。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定位,我们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生态、运动”优质村小幼儿园创建理念,充分利用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等资源,让“木头、竹子、石头、泥土、沙、树”说话,让人文、地理、旅游资源在儿童的心里筑巢生根。
扬长避短。挖掘村小体育等专业教师的优势,实现“人人都是幼教人”。我们建立“万盛经开区幼儿园本土资源库”,按照自然、旅游、人文、民间游戏等类别进行归纳整理,发展应用。
改“旧”变新。“旧”园改造,实现“干湿”分区,创建攀爬区、创意美工区、森林小木屋、投掷区、民间游戏区、戏水区、养殖园、种植园、黑山谷生态旅游区等户外活动区域;创设表演区、阅读区、农家乐、地面乒乓台、室内运动区等室内活动区域。
变“废”为宝。将废弃的花园变成种植园;教学楼的墙面增加篮框,成为孩子的投掷区;低矮的花园墙面改造成为涂鸦区、泥塑区;沙池里堆放着竹筒、汤勺、盆子、筛子等玩沙工具;山里找来木头、竹筒、鹅卵石,请会木工的家长,制成孩子们喜欢的建构材料,孩子们合作搬运,乐在其中。
供给优质精准的教研服务
组建课程管理共同体。我们组建了由区教研员、乡镇中心校校长、中心园园长、村小负责人(兼教师)组成的“四级”课程管理共同体,合作做好村校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立体化管理;以镇为单位抓好“一日活动皆课程”常规管理。
实施教研互助行动。构建“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辐射引领村小幼儿园共同发展的乡村幼教教研共同体”,定时、定人、定指导内容,层层推进教研互助行动:中心园送教推进村校全校研修;中心园与村小园教师“同课异构”互助研修;村小园提出“研修任务”,中心园提供行动支持。
推动区域拓展。以“优质乡村幼儿园创建”第一期工作的成功经验为模板,我们建立了“区域推进学前教育资源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网络,辐射、引领全区其他乡村幼儿园积极改变办园环境,开发课程资源,培训教师团队,提高教育质量。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