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1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尤其新幼师,经常遇到下面类似状况:某音乐课上正教学儿歌,一贯调皮的乐乐又出来捣蛋,只见他脱离座位跟随节奏边唱边舞边做鬼脸,极尽能事,引得宝宝们纷纷侧目。老师几次要求他安静,置若罔闻。
许多老师为此会大动肝火,拍桌子呵斥家常便饭,有的干脆拎至墙角。以上做法确实能够维持秩序,但从教育层面讲,种种方法绝非最好选项。
1、中断个体幼儿参与教学生活凸显冲动
老师在教学生活中,一怒之下将调皮幼儿从中剥离,首先会造成该幼儿学习的中断。上述案例中,男孩乐乐虽调皮好动,但实质上并未脱离学习,只是过于亢奋,或者说过于表现自己,有些显得格格不入。
如换个角度,乐乐的表现未必不是一种创新学习。因为他做到了唱与舞兼顾,打破了死板僵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
当然,他的调皮影响了其他幼儿的学习,但这是一种动与静的学习方式的对立,案例中,他并无主观恶意。如果老师一味将其从教学生活中剥离,强行恢复教学秩序,略显冲动。
2、被惩戒者易遭其他幼儿轻视
将调皮幼儿从教学生活强行剥离,有着明显的副作用,绝非单纯的学习过程被打断那么简单。上述案例中,老师采取呵斥或拍桌子,乐乐如因此就范,说明他害了怕,有可能在心理上留下恐惧阴影。如不就范,老师继而采取拎至墙角,也造成了实质性的心理影响。
此外,老师一系列的举动对幼儿们无形中也产生了一种心理威慑:不听话,下场就会像乐乐。幼儿时期,心智根本不健全,过早承担上畏惧这一负载,对今后的成长会是一种负担。而最直接的副作用就是,会因违反老师命令,成为其他幼儿眼中的另类,容易被轻视和边缘化。
3、过于规矩,幼儿会被约束成雷同的个体
瑞典作家林格伦的作品《长袜子皮皮》,直到如今仍影响着一代代瑞典孩子。故事中,小姑娘皮皮天性贪玩,不受任何约束。她几乎就是为违背大人们意志而生。她一个人住,生活靠自己。她敢于挑战权威,不爱上学还调皮捣蛋。但同时她却有有着另外一面:胆大心细,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聪明勇敢,集创造力与活力于一身。
《长袜子皮皮》其实是一本向服从教育宣战的故事书,它告诉我们,对孩子过于约束,对他们实行无条件的服从教育,只会泯灭他们的自主与创造,并产生自卑的压抑感。上述案例中,其实也隐藏这样的风险,当老师无视教育规律,过分限制和约束幼儿,只会把幼儿复制成雷同的个体。
那么,遇到类似案例,老师该如何理性处理呢?
尽量满足好动幼儿的表现欲望
上述案例里,当老师发现教学秩序被“破坏”,应首先意识到,这是一个好动并乐于表现自己的孩子,富有胆大自信的一面。作为老师,不应急于去压制和打断这种好动表现与胆大自信,而应因势利导,选择中继而非中断他的教学生活。
当老师捕捉到乐乐表现的那一刻,可暂停教学,把焦点移到他身上。夸赞他的歌舞能力,鼓励他上台表演,以满足其表现欲。此时,孩子可能会退缩,老师可与其一起表演,鼓励和陪伴他将表现欲完成。当展示完毕,老师此时一定要大力夸赞其表演如何如何棒,并启发式询问,能否安静的坐下继续上课?并加上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像刚才一样棒的完成之类的话语。得到肯定的孩子,一般都会乖乖听话。如此,就顺应了正常的教学规律。
推动好动幼儿做领头羊
单纯依靠一次表现欲满足,就治好幼儿的课堂好动症,显然不现实。老师面临上述状况时,既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反思,又要考虑和探寻长治久安的根治策略,而非简单粗暴的把好动幼儿定点排除。
上面说过,调皮好动的幼儿都胆大自信。老师满足其表现欲后,应趁热打铁,时刻注意去发现和放大他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赞美。同时,更应加注启发式的引导语言。要注意,放大这类幼儿的闪光点,绝非为夸而夸,而是为了引导他们回归正常课堂生活。要处处将循序渐进在改变的他们推为表率,磨去其顽劣棱角,将积极正面的力量源源不断注入他们的意识领地。
适度以轻物质奖励做为辅助手段
幼儿的可塑性极强,老师在对好动幼儿持续引导和矫正时,可将物质奖励引入到课堂活动中作为辅助手段。奖励当以轻物质为主,比如小红花,卡通贴纸。但事实上,这类做法在大多数园所并不少见,效果也可能各不相同。老师需抓住好动幼儿的特点,适度纵深。
好动幼儿的特点在于调皮好动,那么就可以把玩具奖励引入其中。日常活动中,择选他们喜欢的玩具作为奖品,看课堂表现裁定玩耍时长,表现好玩耍时间就长,反之则短甚至于无。老师在此需要注意,要把课堂表现和奖励时长挂钩明确无误地输给幼儿,在他们脑海中形成指令,自我进行调制和约束。
好动幼儿课堂生活中越轨,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现象。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有一段话发人深省:小孩喜欢称赞,没有一个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喜欢有人骂他。作为受过专业教育的老师应时刻自我提醒:对幼儿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应准确运用教学手段与策略,细心耐心地因势利导,保护好幼儿们的天性,推动他们正常回归到和谐的教学生活中去。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