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0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孩子在家里,大人都会周全地照顾着起居饮食,但孩子到了幼儿园就要自己学着照顾自己了。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入园不适应,因此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小动作”,然而这些小动作不但不会缓解孩子入园的不适,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入园焦虑。让我们来看看是哪些“小动作”。
不要做的“小动作”之一:教室外偷偷看
家长把宝宝送到幼儿园后,在教室外面偷偷看,担心老师照顾不好,担心孩子没人管、受欺负或者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家长的担心虽然说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是像这样的不放心,也显示出家长的焦虑,和对幼儿园的不信任。
若孩子发现了家长在,会哭的更厉害,加重孩子的焦虑,同时会让孩子有种“妈妈还在,我哭,她就会抱我离开”的错觉,同时孩子会像找到依靠一样粘着家长不撒手,给老师的工作平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孩子入园本来就有抗拒的心理,如果家长在言行举止中都表现出焦虑、不信任,孩子就更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了。
因此,家长在平时应尽量少在孩子面前说幼儿园或者老师的“坏话”,多跟孩子回忆幼儿园发生过的好事情,来帮助孩唤起在幼儿园的趣事,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将自己心态放平和,不要太过焦虑。
不要做的“小动作”之二:叮嘱老师特殊照顾
孩子入园,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或者会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因此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总是千叮万嘱,希望老师能够特殊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虽然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每个家长都要求老师特殊关照孩子,这样难免有点和入园的初衷相悖。
孩子进入幼儿园,就是为了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学习如何交朋友、如何和不同的人相处、如何照顾自己。老师的作用并不是做一个保姆,而是在这个新环境中引导宝宝去学习,协调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教会孩子们学习自理生活。
如果老师对待小朋友有失公平,会让受特别照顾的孩子有可能变得傲慢、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不利于孩子之间的交往,甚至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挤”。
不要做的“小动作”之三:趁孩子不注意偷偷离开
送孩子上幼儿园,家长要离开的时候,孩子难免会有分离焦虑,哭闹着不让走,但是家长又要赶着上班,只好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离开。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非常的不可取,孩子一开始还和父母有说有笑,但是一转眼便发现父母已经一声不吭地走了,孩子心里除了有极大的落差外,更多的是一种被抛弃的恐惧,认为父母不爱他了,要把他丢在幼儿园不回来了。正是因为父母没有一句正式的道别,也没有给孩子任何解释,这样就会哭闹得更厉害,不愿意再去幼儿园了。
因此,家长要在离开之前,好好跟宝宝分别。和宝宝解释清楚你要去上班了,答应他放学的时候会回来接他回家。家长最应该做的是安抚好宝宝的情绪,同时让他知道你不是要抛弃他,你只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要和他分离一些时间尝试让宝宝去理解你的原因,要鼓励他像个“小大人”一样去面对暂时的离别。给宝宝一个亲吻,让宝宝感觉到你是爱他、充分尊重他的,这样宝宝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离去,能够安心地在幼儿园等你回来接他。
不要做的“小动作”之四:长时间逗留在教室,帮宝宝“抢”玩具
一些家长会停留在班上安抚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玩玩具就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开心快乐,因此有时候会出手帮孩子“霸占”玩具,让他可以玩得到他想玩的东西。家长的这种保护主义,虽然说不让孩子受到委屈,但是却是建立在别的小朋友的委屈之上。而且家长的这种行为是一个不好的示范,孩子会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要不择手段地占有它,这样宝宝很容易会变得霸道、自私。同时,长时间在班级内停留,不仅会影响到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也会让自己的孩子更不易融入集体、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家长离开时哭闹得会更加厉害。
因此,让孩子可以快乐地玩玩具,同时又能收获友谊,搞好人际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宝宝学会分享。家长在平时就应该要注意培养宝宝分享的意识,邀请别的小朋友到自己家玩的时候,建议孩子们交换玩具,让宝宝懂得将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这样能够收获到更多的玩具,享受更多的快乐。
家长也可以鼓励宝宝大胆地加入他人的游戏圈子,当别人在玩玩具的时候,如果自己想要参与,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能够和他们成为朋友并一同玩乐。家长的鼓励与引导,能让宝宝通过在幼儿园交友的实践锻炼,长大后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色。
不要做的“小动作”之五:心太软不送幼儿园
孩子哭闹着死活不要上幼儿园,看着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家长们多数都会心软,或许就答应孩子今天不送他去了幼儿园了。
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孩子尝了一次甜头下次肯定会闹得更凶,家长的心软和纵容只会让孩子有了更多逃避上幼儿园的机会,这样孩子就很容易会养成依赖、逃避困难的习惯,并会用哭来“威胁”家长、老师。
因此,建议家长温柔而坚定的告诉孩子,上幼儿园是你的责任与义务,是必须完成的,不能逃避,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过程,鼓励孩子并坚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到!
在教育孩子上,家长一定要有原则并坚持一贯作风,不能因为太过溺爱、惯宠孩子而丧失原则,对孩子过于迁就。让孩子感觉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不准就是不准,没有空子可钻,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怎么耍赖都不能动摇爸妈的态度,这样就能够建立爸妈的权威,也就能比较轻松地“管理”你的孩子了。同时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思想一定要统一,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让孩子有“站阵营”的意识。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原因,只要了解了情况,对症下药地解决困难,才能让孩子真正地享受这种集体的生活。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