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请不要忽略规则教育

时间:2016-08-0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惨剧让很多人震惊了,无论叹息或调侃,多多少少都应该为大人的淡薄到难以置信的规则意识感到悲哀。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珍爱生命,禁止下车”的标牌出现在公园大门口、沿路等多个地方,进园游览需要签订的协议中也明确指出“锁好门窗、禁止下车”。

  可是规则依然被忽视……

  不要误解了“规则”教育

  很多的爸妈误解了“规则”的真正含义。

  在他们眼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要求孩子服从会破坏他们的自由独立意志。

  他们很少会对孩子说“No”,而是更崇尚自由、随意的教养方式,认为这样更新潮,更西化。

  其实,美国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依靠规则实现对孩子行为的约束。

  课程正式开始前,用了八节课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课堂规则教育,告诉他们上课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孩子首先要学会的一首歌就是:“I can listen to my teacher, I can follow the directions……I can follow the rules.”美式教育中强调的“规则”由此可见一斑。

  0-3岁孩子的规则培养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规则”更多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在0-3岁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规则的大部分内容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实际上,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步调,这会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当他们从意识到这些规则的存在,并逐渐习惯于这些规则之后,即形成建立了相应的习惯。

  在适当的年龄、适当的时间建立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孩子的未来更加顺畅。纠正坏习惯,花费了心力是巨大的,过程中也会充斥了反抗,修正也会极为缓慢。

  此外,“规则”制定应以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不伤害他人为基本要求。

  例如,我们就严格规定,孩子在车上不准坐在前排、必须使用安全座椅,绝不允许讨价还价。

  与其它小朋友一起玩时,也明确告诉孩子,不允许动手打人、有事好好商量,实在不行寻求家长帮助。

  这些安全规则的目的不是禁止、管理孩子,而是告诉他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才能保护他人,才能继续正常的人际交往。

  4岁以上孩子的规则培养

  共情是大孩子学习道德或者规则的核心。

  蒙台梭利认为,伴随孩子的长大,进入4岁之后,独立意志逐渐得到完全的发展,能够自由选择服从他人命令的时候,孩子对于“规则”的遵守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一种尊重,一种对权威的认可。

  孩子选择“服从”是因为他尊重规则的制定者,或认可规则制定者的权威;他选择“不服从”可能有着其他方面的考量。

  那么,怎么帮助长大的具有部分或完全独立意志的孩子理解和遵守规则?权威教育学家提出孩子的共情是他们学习道德或者规则的核心。共情是指一个人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理心”。当孩子在尊重自己感受的同时,也能体会和尊重别人的感受,规则的遵守就不再是难事了。

  坚守规则和自由之间的界限,在自由意志之下养成规则意识。

  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有个孩子,在交给爷爷奶奶带的时候,经常被强制用过烫的水洗澡,心里留下了创伤体验而抗拒洗澡。

  他的妈妈在自由这件事情上,做到了百分百地遵守界限。孩子不愿意洗澡,那就尊重他的选择。结果一年的时间,孩子都没有洗过澡。但是一年后,孩子自己对妈妈说,妈妈我想洗澡了,于是自己去洗澡。过后,孩子对妈妈说,我体验到了水滑过皮肤的感觉,很美好。

  假设一下,如果妈妈强制要求孩子遵守洗澡的规则,孩子也许去洗了,但是可能一辈子也体验不到洗澡的美妙感受,一辈子也做不到真正自愿去洗澡。在他之后漫长的人生中,洗澡可能仅是一件程序化的、甚至略带痛苦的事情。

 

  伴随孩子的长大,不能还是简单的强制要求他服从“规则”,这样只会让孩子逐渐丧失自己的感受力和判断力。要给他一定的自由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判断规则遵守的价值和意义。长此以往,他才能形成完全独立的意志,做出正确的规则选择。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