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7-2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有这么一个园长。
对幼儿园的工作她比谁都上心: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园里把大门打开,职工还没来的时候她就亲自打扫操场,家长和教师来的时候她就在门口迎接,然后开始跑教室、看早操、走食堂、开会议……有次早晨发现小班热水不够用,她就跑去烧热水,烧完再送到班里去。
这位园长和教师的关系十分融洽,但园务工作却进展缓慢,她常说:“虽然每天都很忙,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诚然,这是位兢兢业业的园长,她把幼儿园当成自己的家,家里的所有事务都想亲力亲为、做到最好。作为领导者,她的“亲民”路线赢得了教师的喜爱;作为管理者,她的“以身作则”也颇具说服力。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许多管理者相信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因此想在方方面面都成为员工的榜样,幼儿园所辖事务琐碎而复杂,园长更不可掉以轻心。
只是,为什么这位园长如此劳心劳力,管理工作却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呢?
■中层管理受限制
人际交往是不分等级的,但管理制度却有级别之分。一项工作的进行是分级传递的,园长交代给主班教师或是各项事务的负责人,再由负责人一层一层向下公布。
园长如果太过“勤快”,总是不经过中层管理就直接通知其他员工,会给中层管理的工作造成限制,也容易产生“越权”现象:配班教师遇到问题不再找主班教师商量,而是直接到园长处反映。中层管理失去了权威,做事放不开手脚,也不知该从何做起。
■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很多园长事必躬亲,是想要放下架子和教师打成一片,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园长的关怀,让教师知道园长是和她们并肩作战的。
但如果园长事事都掺上一脚,甚至“抢”了原本属于教师的工作来做,时间久了自然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一部分教师会觉得“园长什么事都自己来做,是不是嫌我做得不好”,然后变得消极;另一部分教师会想“反正园长会来做这些事,那我就可以不用做了”,然后变得懒散怠惰,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教师和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部门分工混乱
有些园长或许认为“只是做一些琐事工作,不会对幼儿园产生什么影响”,实则不然。就拿上面提到的这位园长来说,她早上来园清扫了操场,那么原本安排清扫操场的人就无事可做,于是去帮厨房准备早餐,厨房的勤杂工又无事可做,于是去帮保健医准备入园晨检……这样循环下去,所有人都不在自己的岗位上,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错,园长也不知道该如何问责。
互帮互助固然是园风的体现,但相比之下,员工各司其职要重要得多。园长要想维持好园务工作的正常秩序,需要从自己做起。
在亨利·明茨伯格为管理者定位的十种“角色”里,也没有出现领导者身先士卒的角色特征,说明这点并非园长的角色定位。
一个具有老黄牛精神的管理者是可敬的,但一个能激发员工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的管理者才是成功的。因此,好园长要成为一根扁担,并非是代替教师去工作,而是要想办法让教师的工作做得更省力。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园长作为“劳动模范”,也许认为自己做些琐事只是举手之劳,而且比教师更清楚标准,可以减少环节。殊不知正是这种想法,扼杀了教师尝试的机会,让教师对园长产生依赖。
事实上,园长与其替教师将事情解决,倒不如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就帮助教师寻求解决的方法。
如,某园长在查班时发现本班教学器材的螺丝掉了,极有可能划伤幼儿。面对这样一件小事,这位园长并没有“举手之劳”把事情做了,而是叫来本班教师,批评了她的疏忽。随后,园长又和这位教师一起制定了关于教学器材的使用安全规定,并在全园进行实施,避免了同类问题的再次出现。
2“成就”意识提高教师积极性
园长自己再辛苦,也是一个人的有限力量,只有想办法调动所有员工的力量,才能让事情尽快得到解决。因此,相比园长的事必躬亲,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重要的多。
首先,园长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实现的平台,根据不同教师的能力、性格、经验等,帮助她们寻找自己的“成就需求”,有了这个目标,教师才能切实的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其次,园长要提供给教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不过分干预教师的工作做法,鼓励她们多尝试多创新,让教师感受到园长对她们的信任。对园内的其他职工也是一样,园长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将自己的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
3放权员工,各司其职
“用最轻松的方式完成最宏大的任务是最值得追求和赞扬的,而不是恰恰相反。”
园长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把工作交给员工的同时也要把权力交给他们,让他们能够有自主决定事务的权力,而非事事都要向园长“请旨”。有权力支撑的员工在做事时更能放开手脚,而幼儿园管理也因此省去了冗杂的审批环节,办事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园长还可以通过放权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要想保证工作效率,就要求每个人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一个每天待在自己办公室里、看似“不务正业”的园长,实际上却为自己的教师营造了宽松的环境,让大家能够各司其职,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也在稳定的运转。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