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教师做事拖沓?都是决策管理惹的祸!

时间:2016-07-1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许多园长都遇到过这样的烦恼:

  有新的管理方案要实行,教师大会也开了,任务也布置了,自己觉得交代的清清楚楚,结果却一个星期也没见到该有的成效。

  下去问了问,教师们的表情是这样的

  有的教师没弄清楚是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有的教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入手,有的教师表示手头上有其他事,做完了才能开始,甚至有教师疑惑道:“这不应该是X老师的事吗?”

  园长没有办法,只好再开一次大会,重新强调一遍时间地点人物;或者把教师训斥一遍,天天催促她们快去实行;还有的园长看到实行起来这么麻烦,干脆放在一旁不了了之了。

  或许你认为这是执行力的问题,教师的执行力差,导致做出的决定迟迟不能实行。然而,管理中的上情下达是由“上”开始的,如果幼儿园的某项工作从决策起就是科学有效的,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和支持,自然就不会出现拖延推诿的现象了。

  决策的有效性决定了执行的有效性。园长作为决策者,其决策类型决定了决策的效果。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天,两个孩子在山顶上做游戏,突然山下的树林里蹿出一只大狗熊。

  第一个小孩反应很快,拔腿就跑。等到他安全了,才回过头向山顶望去,发现他的小伙伴还在山顶没动。于是他急了,喊道“快跑啊,狗熊上来是要吃人的!”

  另一个小孩说:“我们来这儿就是为了痛快的玩的,你怎么知道狗熊是奔我们来的?也许狗熊的威胁根本不存在,不要轻易改变初衷!”

  第一个孩子定睛往山下望去,发现山坡上有一头猪,原来狗熊是奔猪去的。于是他回到原地,两个人继续玩耍。

  这两个孩子分别代表了决策时的两种类型——保守型和理想型。

  保守型:第一个孩子先从自我所能入手考虑,自己擅长跑,不管跑是否有用,就不假思索的选择了拔腿就跑。

  理想型:第二个孩子从目标锁定入手考虑,自己是来玩的,在没有确定狗熊的目标前就保持按兵不动,绝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既定目标。

  这两种类型是从决策的出发点来划分,考虑的方向不同,做出的决策结果也有所不同。

  而英国学者德斯·迪拉夫根据决策者的决策速度,将决策者分为兔子型和乌龟型。

  兔子型:可以快速吸收观点信息,面对机遇和威胁时能尽快做出反应。但易犯“欲速则不达”的错误,遇到细节困难时容易打退堂鼓。

  乌龟型:能够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深挖问题的细节,目光长远。但缺点是会在不必要的细节上耽误时间,看不到关键决策的紧迫性。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园长,只有他们的决策被其他人接受时,他人才愿意执行这个决策。而决策管理要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决策才是真正有效的。

  那么,园长该如何有效决策呢?

  沟通

  上传下达

  决策是以组织为基础,为了组织的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最终将变成一种集体行为。因此,让组织成员认可是决策的前提,即决策要经过有效的沟通。

  在实际决策管理中,园长很容易局限于个人的主观认识,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因此取消了决策的沟通环节,把用于集思广益的沟通会议变成了园长“布置任务”的一言堂。导致他人无法认可决策,决策管理也就变成了一种空泛的形式。

  园长在做决策时应该多听听教职工们的意见,因为他们一直站在保教工作的第一线,对于决策的可行性最有发言权。而园长的决策一旦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在执行时将会容易的多。

  目标

  意见一致

  决策通常是重新定位组织的发展目标并设定与之相应的行为标准的过程。决策往往意味着新的改变,可能会与其他成员以往的习惯取向等产生矛盾,因此,必须要员工和决策者有共同的目标,由此目标出发认同决策。

  决策要以个人见解为基础,脱离见解的决策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园长必然会听到很多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见解相互冲突,才能发现决策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反之,决策往往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对于决策中不同思考的碰撞,园长最终要做出“意见一致”的决定。此时,决策的认同度是最高的,教师们和园长建立了共同愿景,执行决策时就减少了消极阻力,使其能够顺利执行。

  选择

  科学决策

  民主决策不等于科学决策。让组织成员参与到决策中来,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个人主观认识而造成的失误,但却未必能保证产生决策的正确性。

  如果决策者一味的追求民主,而忽视了决策的科学性,那么决策的质量就依旧没有得到提高,他就失去了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没有对个人见解进行优化选择的决策,将会变成另一场“脱欧公投”。

  因此,园长在选择决策方案时,依旧要坚持选择正确的方案,而不是最被大家接受的方案。“本杰明·富兰克林决策法”提到,决策时将每项方案的优缺点逐条列明,优点部分有0~+10的评分,缺点部分定0~-10的评分,最后将所有的优缺点分值相加,用总分作为选择方案的参考。

  执行

  责任到人

  很多人认为决策只包括了方案制定的部分,却忽视了方案执行也是需要在决策过程中明确下来的。决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决策能够在组织内有效实施,只有决策真正执行了,决策管理才算最终完成。

  前面讲的所有决策者在决策管理时的做法,实际上都是为决策执行服务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执行力不足的问题。许多园长都面临着“正确决策、无人执行”的困扰,其根本在于只布置了任务,却没有明确出需要谁来做这个任务,教师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该做些什么。

  在决策产生时,园长要第一时间将责任细分,使参与的教职工们明确这几个问题:产生的决策是什么?谁需要了解这些决策?决策该由谁执行、如何执行、在什么时间内执行?当执行遇到困难时该向谁反馈?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形成一个有告知有反馈的循环机制,教师就不会在遇到问题时一脸茫然了。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