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1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需要和孩子商量”这个道理很多家长都懂。因此,我们常听到家长会说:“这事儿跟孩子商量过了,TA同意了。”
那么好,问题来了,TA真的同意了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商量”的案例。
Y是一个有学识、性格温柔、工作业绩优秀、有好丈夫好女儿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发现女儿表现出了良好的乐感和对钢琴的兴趣,就给女儿报了钢琴班。
女儿的钢琴成绩很优秀,但是她并没有早早决定让女儿走艺术道路,而是尽量让女儿将钢琴作为一种爱好。
女儿8岁时,有一次,她好不容易得到了3张非常难得的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门票。去听音乐会是一举两得的事,一来让女儿受到熏陶,二来全家一起外出,是为数不多的一家人在一起的活动。
可是女儿就是不想去,从3天前安排活动开始就支支吾吾,推三阻四。音乐会当天上午,正式跟妈妈说她不想去。Y是一个头脑清晰、性格温和的人,她既没责骂女儿,也没有强行命令女儿,而是给她讲为什么要听音乐会以及听音乐会的好处,讲得女儿哑口无言。
到吃晚饭时,女儿已经不再明确反对去音乐会了,只是慨叹:“我要是生病就好了,要是生了病就不用去听音乐会了。”
怎么样,整个“商量”到“同意”的过程,和你家发生的差不多吧。
整个过程听起来很像是Y与女儿“商量”:从提前3天告诉女儿音乐会的安排到详细说明去音乐会的理由,非常细致、周到。可惜,这不是“商量”,这是温柔礼貌的“命令”或“告知”,并没有考虑女儿不愿意去听音乐会的理由。
后来,Y了解到,女儿和院子里的几个孩子发现了一只流浪猫,他们约好了音乐会那天一起去看这只小猫。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音乐会相比,女儿更想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关爱一只小猫,这是他们策划好的行动,每个人还分别准备了猫窝和猫粮。
从这一点看,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女儿培养与同龄人集体行动(团队活动)的能力,其重要性不亚于提升女儿的音乐修养。其实两者也未见得有冲突。例如,如果让女儿去联络通知其他几个孩子改时间去看小猫,倒正好帮助女儿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协调。
这件事值得我们注意的,除了区分“商量”和“温柔的命令”外,还有两点:
一是为什么孩子没有直接把原因——“与伙伴们约好了看小猫”告诉家长?家长的态度不可谓不好,时间也够充足,但是孩子就是没有在事前说出直接的原因,这值得我们警醒。
孩子是因为害怕什么而不敢说吗?那么孩子怕的是什么呢?是被误解、被否定、还是被猜测?也许是因为根据以前的经验,说了也没有用,孩子已经不再有心情、有希望、有意愿去与父母沟通了,无奈又无力。如果是这样,那做父母的可就要检查一下长期以来与孩子是怎么“商量”事情的。
第二点,在知道了原因后,重启与孩子的磋商也不晚,为今后的顺畅交流做好铺垫和准备。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当时你告诉了父母自己不去的理由,父母会考虑你的实际情况,也许能找到最好的办法。但是如果事先不说,那么父母无从知道你还安排了别的事情,当然无法充分考虑你的需要。
“温柔的命令”有时比“粗暴的命令”危害性更大。
后者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之心”,会继续(即使只是在心里)去分辨和思考自己的需求,并努力想办法实现它。
而前者会令孩子无从反抗,承认父母的要求比他的需求要正确,要有道理,是真正为了他好,因此他是错的、自私的、不应该的。然而,孩子真的能够认可这个结论吗?他的内心会不会纠结呢?
有的时候,家长会错误判断孩子的状态和需求,把本来不该由孩子来思考和决定的事与孩子商量。
例如,去不去学校是没有商量的,但是我们可以商量是妈妈送还是奶奶送;吃青菜是没有商量的,但是怎么做、吃哪种青菜可以商量;去听音乐会是没有商量的,但是可以商量如何既去听音乐会,又满足其他的愿望。
其实,只要家长肯用心、肯用脑、不自以为是,这本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多问一句话:“孩子,你这么想或者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千万不要小瞧或者笑话孩子的回答,他们的回答也许听起来幼稚、自私,但就是在他们的回答里你能发现真正的动机、原因和目的。家长一定要谦虚,要懂得问;一定要会听,要听出孩子的心声。
正面语言法
1.抱怨、训斥、命令式的消极语言和语气是伤害孩子自尊的利器,孩子感受不到被父母尊重,父母的教导不管怎么正确,他都很难听得进去。
2.孩子会模仿家长消极的话语,一旦养成习惯,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消极人格。
3.积极的语言清晰明确,可以用于正面提醒。
两分钟谈话法
1.和孩子谈论出现的问题时,把握简单明了的原则。把谈话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不宜超过5分钟。只要掌握与孩子谈话的技巧,2分钟足够做到有效的沟通。
2.避免无休止的唠叨。把问题说清楚便达到目的,要留给孩子时间思考。
3.对于反复发生,难以纠正的问题,给予善意、及时提醒,同时一定要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和期待。
问题后果法
1.父母不要替孩子思考,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
2.用选择的方法激发孩子自己动脑思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用一两句话告诉孩子他一生要记住的道理。
4.一定要坚持让孩子承担违反规矩行为的后果,不能妥协。
情绪疏导法
1.一定要理解孩子有情绪的变化是很正常的。
2.让孩子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才能有机会疏导他的情绪。
3.耐心地倾听,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合适的引导,教给孩子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
督促选择法
1.纠正孩子的行为和习惯时,需要明确地给孩子一些具体的选择。
2.坚持对孩子的要求,不给孩子讨价还价的机会,避免教导时出现被动局面。
3.有效督促的目的是教导孩子遵守规矩、信守承诺,给他机会学习自主、独立地做决定,并且对自己的决定负责任。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