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1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指导游戏就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去,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
一、观察是适时介入游戏的前提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失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并使其游戏得以延伸,只有通过观察,教师才能知道幼儿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材料恰不恰当,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教师只有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游戏内容,并在幼儿游戏的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来帮助他们,才可能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
(一)平行式介入法
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例如,教师在手工区提供了一些硬纸板和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出各种拖鞋和其它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拖鞋,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
(二)交叉式介入法
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例如:棒棒装扮娃娃家的爷爷,游戏时,他一会儿将整张纸放进碗里,一会儿又把纸撕成长条放进碗里。忙碌了一阵,有些没劲,游戏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教师见状,便以娃娃家舅妈的身份进入游戏。“爷爷,在忙什么呢?”棒棒一看有人来了,就高兴地说:“我在做早饭呢。”“哦,我可以和你一起吃吗?”棒棒马上把刚才做的东西放在教师面前:“看,这是大饼和油条。”“呀,今天家里的早饭又换新花样啦!家里的其他人知道吗?”教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棒棒,他马上跑过去招呼家人:“早饭吃大饼和油条,快来吃吧。”家人来了,姐姐说:“大饼应该是圆的。”爸爸说:“颜色也不对,应该是黄的。”棒棒说:“那我重新做。”他剪了五个圆,一个大四个小,说:“爸爸要上班了,吃最大的,孩子吃小的。”舅妈和家人高高兴兴地吃起了大饼和油条。幼儿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交往的需要,但由于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水平所限,往往不会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这时教师主动参与到游戏中,使幼儿游戏从一个层面提升到另一个层面。
(三)垂直介入法
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是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师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三、教师介入指导游戏的方法
教师不管用何种方式介入游戏,既然介入了,目的就是对幼儿游戏作具体的指导。
(一)语言指导
1、发问
发问主要是用于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及幼儿的具体想法或进行启发引导等,宜用亲切平和的询问,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如:“你想做什么呀?”“你要做什么呀?”等,目的是引起幼儿的思考,逐渐学会辨别是非,作出明确的行为判断。例如,中班的小朋友往鱼缸里乱投放一些食物,教师看到后,没有马上制止,而是通过询问了解到幼儿是想看一下鱼最爱吃什么?他是想通过自己的实验发现小金鱼的特点,教师引导他找出了答案,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为了挽救小金鱼的生命,还及时换掉了已经污染的水。
2、提示
提示主要是当幼儿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缺乏目的时,教师用一两句简单的建议性提示,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例如,玩“菜场”游戏时,菜卖完了,孩子们的游戏便卡壳了,没法往下进行,教师用提示性的语言“我们一起加工一些吧。”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画、剪、捏、缝等熟菜加工车间便热火朝天地开起来了。
3、鼓励与赞扬
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向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提出希望。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以强化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例如,在一次体育游戏中,两队比赛规则要求每人先跑30米后,再投3个球,然后返回看哪队先胜,有的孩子就能遵守规则,投篮不满3个就不返回,坚持投满3个球不中再投,教师对孩子这种认真的态度、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坚持性给予高度赞赏,强化了幼儿正向行为的出现,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
(二)行为指导
1、身体语言
指教师在指导游戏时,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游戏行为作出反馈。例如,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教师应该用点头、赞许的目光、欣喜的表情,甚至拍手等表示肯定,对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或一些需要制止的行为,教师可用手势、摇头或面部表情等表示否定。
2、提供材料
根据中央教科所IEA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幼儿在活动中可否选择活动材料以及自选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针对性、积极性。在材料不可选的情况下,幼儿的无所事事率最高,随着材料可选程度的提高,无所事事率降低,交往频率提高。在材料任选的情况下,无所事事率最低,交往频率最高,由此可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如好几天无人光顾的理发店里,教师投放了一些可以在制作的假发套、面膜贴等,理发店又变得欣欣向荣起来。
3、场地布置
教师期望幼儿产生什么行为,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可以通过场地布置的影响来达到目的。例如,如果教师希望减少跑及粗野的游戏,可用分隔物或家具把开放的空间阻隔起来,吵闹的和安静的要分开。再如,如果有的区角内没人光顾,可通过变换场地等方式吸引幼儿,也可同孩子们一起规划、设计、安排场地。
4、动作示范
规则游戏由于有玩法及规则的限制,必须在学会后才能玩。因此,教师要给幼儿作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掌握玩法,理解并掌握规则。在创造性游戏里,如表演游戏,教师小舞台上向孩子们进行示范性演出,不仅能激发起幼儿的表演欲望,而且能将各种表演技巧展现给幼儿,供幼儿模仿,教师还可与幼儿一同表演,表演里面就隐含着示范。
在游戏时间里,教师除了提供创造性游戏条件外,也应提供开展规则游戏的条件,并鼓励幼儿自己开展规则游戏。创造性游戏里,也要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总之,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即巧妙点拨,使其延续、提高、升华。
小结:
1、幼儿意外地冒出新主题,教师没有准备怎么办?
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尤其是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游戏主题的兴趣和注意也会不断变化,常常会提出玩新主题游戏的要求。有的新主题是教师有所预料的,有的则完全是出乎意料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随时提供可供选择的材料。当游戏中幼儿冒出新主题时,“怎么玩”、“用什么玩”之类的问题,就可以全权交由幼儿自己来协商决定。
2、游戏中幼儿因为没有对应的玩伴,无所事事,此时教师该怎么做?
当儿童在游戏中没有对应的玩伴(角色),如“理发店”的理发师没有被理发的顾客,游戏也就没有了展开的过程,幼儿就会无所事事,放弃游戏。在此种状态下,教师可以通过投放娃娃代替要理发的角色(适宜小班),或通过游戏玩伴以顾客身份直接进入游戏,或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提醒。如对理发师说:“超市有很多人,去问问他们是否要理发。”当然教师应更注重幼儿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讨论,丰富幼儿对主题经验、角色关系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拓展和提升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和角色认知,进而提高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3、什么是直接介入?直接介入有哪些方法?
直接介入也称外在敢于,指成人在指导游戏时,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其方法主要是语言提示和材料提供。
教师在幼儿游戏之外,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教师直接点拨给幼儿建议帮助的显性指导,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以更好地开展游戏。但应注意的是,这种介入一定要自然,以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基本条件。
4、什么是间接介入?间接介入有哪些方法?
间接介入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其方法主要是与幼儿平行游戏或共同游戏。由于没有直接建议幼儿干什么,而是使幼儿随着教师的暗示行为而行动,所以也称间接指导。
这种介入的好处在于,因为成人与幼儿一起游戏,无形中就是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和认同,会引起幼儿的更大兴趣和持久性,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了游戏的水平。
5、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该怎么做?
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因素的特定情况时,教师必须对游戏进行干预,否则会影响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但是对于这一类介入时机的判断,以及如何介入也需要教师的机智。当幼儿游戏行为的意义是积极的,而游戏的动作和道具潜伏着不安全隐患时,教师可以采取保护措施;当幼儿游戏的动作和材料直接有损于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时,教师便可以直接制止或转移。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