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幼师看公开课到底学什么?

时间:2016-06-1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观摩公开课,归根到底是学习它所传递的科学儿童观和先进教育观,从优秀、完满的课堂表象中去思考和挖掘蕴藏其后的教育理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提高常态课质量。那么公开课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呢?

  一、同样的课程怎么生出“花”来?

  北京红缨连锁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是一样的,在顺利连贯地上完一节课的前提下,老师是如何衔接的?是如何与孩子互动的?是如何让内容升华的?

  重视公开课中的“意外”

  公开课上,观摩者重点看什么?相比教学策略,更应重视师幼互动,尤其是各种突发情况。比如,一次新教师培训中,L老师在大班社会活动“快乐小熊”中遇到了“意外”。借班的学生似乎没有进入状态,答非所问或自顾嬉笑,对L老师的循循善诱,并不领情,可L老师却淡定依旧,满眼依旧都是学生。

  镜头1:子涵和邻座洋洋嬉闹,L老师没有直接提示,而是用充满期待的语言激励:“原来你们两个是好朋友,怪不得坐在一块儿那么激动。等会儿,让我看看谁比谁动脑筋更多,要是被老师表扬,另一个也会替他高兴,对不对?好朋友之间的情谊总是这么奇妙。”

  镜头2:当L老师示范完三句夸奖——“你好棒”、“你的笑容好甜”、“你好会帮助别人”,接着提问:“这三句话可不是一般的话,是什么话?”个子最高的晟晟突然不经意地回答:“这是很差很差的话。”

  L老师没有否定或者不理睬,而是笑着走到晟晟跟前,弯下腰说:“很差的话会带给人快乐吗?‘很差的话’反面是什么话?我们晟晟喜欢开玩笑,刮个小鼻子。(晟晟笑了)如果我说,‘晟晟,你是一个坐的姿势需要自己注意的孩子’,这是一句提醒的话。可如果我说,‘晟晟,你是你们班个子长得最高、也是很棒的孩子’,这是很差的话吗?”“不是的。”晟晟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是的,这是夸奖的话,会给人带来快乐。”老师笑眯眯地肯定。

  每一位老师在常态课中都会经常遇到类似情况。通过L老师在公开课上的“化险为夷”,观摩者理解了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不只是演绎心中的教案,而是更加关注学生。面对学生的“难题”,L老师没有暗示、否定或无视,而是示范了如何用足够的耐心和教育机智引导、支持和唤醒学生。“真正的教育情怀来自对生命的尊重。”不论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我们面对的都是学生。学生第一,这是不容动摇的!

  重视课后的“拿来”

  多年来,我们应该养成这样的观摩习惯:先了解开课者上什么课,自己提前作充分的备课思考“假如是我,该怎么上”,然后在观摩现场,边听边对照,看人家哪里的设计比自己高明、哪里的设计不如自己,并时时自问为什么,带着研究的意识,通过比较的方式,抱着欣赏的态度去听,再迁移到自己所在的园所、班级。

  一次,观摩了一位名师的公开课《大班音乐欣赏:孤独的牧羊人》后,我渴望立刻回班演绎这堂精彩的音乐活动。当我把听课笔记从头到尾整理一遍,兴致勃勃地准备好教具开始试教,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问题就卡壳了。“你们知道牧羊人吗?什么叫孤独?”全班学生都面面相觑。而在公开课现场,学生答得却很好,“孤独就是很孤单,一个人没意思”,“牧羊人会放羊”……我突然意识到,同是大班学生,但经验和认知水平差异显著。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只能无奈地按部就班,面对许多意外“短路”的环节,却束手无策。

  为什么同样的教案却没有收到相同的效果?我仔细分析专家的活动设计和现场回应,发现每当学生有需要或困难的时候,专家的追问或教具都提供了很好的“支架”。可是,我在课前只顾备自己,没有备学生,教学中发生学生不接“球”或者抛来意想不到的“球”时,我只能敷衍了事。

  于是,我第二次借班上课,根据试教出现的问题对专家的课进行了重构,更多地预设了怎样应对学生可能“抛过来的球”,及时、适当地提供教学支架,比如增加反映牧羊人生活的图片,丰富学生的知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孤独”的心灵体验等。这样,第二次与学生的互动就灵活顺畅多了。

  公开课到常态课,不是单纯地拿来模仿,更重要的是认真解读自己面对的学生,多自问几个“为什么”,把别人的课重构并内化为自己的,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从集体教学活动。总之,只要勤耕爱学,就能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供稿:郭彤洋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