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0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上周是明明幼儿园的教师感恩周(Teacher Appreciation Week),周一至周五,为期5天,每天都有不同的感恩项目,比如说:周二是送老师花以示感谢,而周三则是为老师带一个水果或一份零食。周二送花,明明带去五支花分别送给自己班和小班的老师们(两个班下午户外活动时有交集),于是从老师接受花和礼物的不同态度,妈妈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感触越来越深。以下便是自从明明入园以来,妈妈所发现和体会到的中美老师之育儿差异,与大家一起分享。
【激动vs.淡定】当明明抱着花走进教室之时,美国老师,以夸张的WOW嘴形和激动的表情来迎接明明,接过花,老师兴奋地说道,“WOW, these flowers are so pretty. I love them. I love Mingming too. Give me a big hug please.”(哇,这些花好漂亮,我爱花,我更爱明明,请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而中国老师呢,接过明明送上的花,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谢谢”,便再也没有下文了。虽说花是老师应得的,也是妈妈和明明自愿送的,但…不言而喻,大家更喜欢哪位老师的回应?
【询问vs.自主】感恩周的最后一天是送卡(卡片或礼品卡),当明明送上卡片和礼品卡时,中国老师说了句“谢谢”就直接打开了;而美国老师则转而询问小朋友,“Can I open it?”(我可以打开吗)当然是可以打开的,本来就是送给老师的嘛!但就是如此简单的一句问话,顿时让明明和妈妈备感受到尊重。
【优点vs.缺点】接送明明,偶尔会有与老师聊几句的机会,也就是打探一下小朋友的近况,虽说两位老师都为了明明更优秀,但两位老师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老师是积极地告诉妈妈明明的优点,然后话锋一转,提出小朋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建议,其实也就是明明的缺点啦!而中国老师呢,则是消极地告状,向妈妈述说明明的不足或过错。虽说老师们的用意都是同出一辙,但给妈妈的感觉却是完全不同的,大家更喜欢哪位老师呢?
【表扬vs.批评】美国老师真的很擅于从一件事情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先对孩子表扬一番,然后再接着指出不足或错误;而中国老师呢,则是先批评再教育。哪种方式更能令孩子们接受,想必妈妈不说,大家也是了解的吧?比如说,明明在教室里大声唱歌,美国老师则会说,明明的歌声很美、嗓音也很洪亮,但现在不是唱歌时间,明明可以等到回家唱给妈妈听;而中国老师则会批评明明不知时机地乱唱。
【宽容vs.约束】这不仅是妈妈,也是很多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们的同感,美国老师对于孩子更有宽容度,而中国老师则是约束和限制孩子。一个很简单例子便是,在描红写字课上,明明没有兴趣,于是便在纸张上胡乱涂鸦,美国老师发现了,不但没有批评明明,而且还引导小朋友说出自己在画什么,并且对于明明的涂鸦大加赞赏一番;而中国老师则是简简单单地要求明明,“不要再画了,要认真地按要求写字”。事后,美国老师的说法则是,对于一个三岁的小男生来说,重在引导而非要求,尊重其个性和兴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理解vs.服从】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情景,中美两位老师的举动及话语,却是完全不同的。虽说明明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幼儿园生活的,但难免地早晨送去,也有闹情绪“要妈妈”之时,美国老师会说,“I know you don’t want Mommy leave, you want Mommy be with you. I understand you’re upset, but…”(我知道你不想让妈妈走,你想和妈妈在一起,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但…),而中国老师则一把拉过明明的手,边走边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大不了的,咱们进教室,让妈妈走吧”!两位老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但美国老师的话是出于对明明的理解,而中国老师的话则是要求明明服从,哪种效果更好?
【主见vs.听话】三岁的小男生,不调皮是不可能的,如果真不调皮,那么妈妈倒还真要担心了。于是乎,这个调皮而非常有主见的明明,也为妈妈带来了一些“麻烦”。明明的美国老师认为,三岁的小男生就是这个样子,凡事都要和老师、和妈妈唱反调,你说“一”,他非要做“二”,这很正常,而且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不达目标不罢休,这些都小朋友有主见的象征,虽说很多时候也很令老师头疼和无奈 ,但还是应该鼓励的;而明明的中国老师,则是不断地向妈妈告状,说小朋友太调皮,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而且老师说什么都不听。对于中国老师的告状,妈妈很多时候都是敷衍地一笑了之,怎么说呢?妈妈不想培养一个言听计从的明明,妈妈更喜欢有主见、有思想的明明,但很多时候,出于一种无奈,也会对中国老师说一些违心的话。
【说请vs.不要】在美国近10年,妈妈真的发现,美国人说“please”(请)比说“don’t”(不要)的频率要高得多,不仅仅是对孩子,就是在成人的世界亦是如此。其实妈妈认为,这倒不是语言的不同,而是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观念差异,为什么我们不能从正面解决一个问题,而非要首先看到问题的负面影响呢?户外活动时间,明明站在高高的滑梯上,也不滑下来,就是站在上面玩,美国老师说,“Please come down.”(请下来);而中国老师则说,“不要站在上面”(Don’t stand on top of there.)。明明对于美国老师的建议言听计从,而对于中国老师的要求则充耳不闻,妈妈认为,也是有情可原的。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