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阅读推广人,只有中国才有的称谓

时间:2016-04-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阅读推广人,恐怕是只有在中国才有的一种称谓,原因为何?我们读书少嘛!根据权威统计,我国是全球人均阅读量最低的国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种,与经济和教育的不均衡有关,但最主要原因我认为是中国残酷而繁重的应试教育所导致国人觉得读书是天底下最痛苦的差事,而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一旦完成了学校的各等级教育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去碰书了,进入社会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更不会主动地去和书籍亲近,更别提热爱了!

  虽然我是一个童书出版人,但我的另一个身份是阅读推广人,在两年之内,我利用业余时间,跑遍了全国二十多座城市,讲了111场讲座,有时我就想,一个连阅读都需要推广的国家,是件多么悲哀的事,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人推广阅读,是不是更是一件悲哀的事?

  讲的多了,见的人多了,我对于阅读推广人和读者这两个群体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可以看到一些发展的脉络和特点。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阅读推广人”走上阅读推广的路,可在十年前,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那时的阅读推广人还很少,也不叫阅读推广人,他们都是以专家和学者身份出现在各种杂志上,博客上,各种会议论坛上,比如红泥巴的阿甲老师,梅子涵教授,彭懿老师,朱自强教授等学者,他们都是以专业的视角去解读绘本,分析图画书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文学和艺术性,包含的教育意义,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知识,是一种类似学院派的专业方式肢解,揉碎,再分析,专业性非常强地向读者推介绘本,当然,第一批受他们影响的读者,也是一些高知阶层,很多还是有过留学背景的,于是,绘本开始逐步从小众读物,从象牙塔上开始走向民间,第一批受影响的读者妈妈们,通过跟自己孩子的亲子共读,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加上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些人也开始了阅读的推广,去影响身边的朋友、同事以及跟自己同样是妈妈的人,但依旧传播的速度不快,辐射的人群范围也不大,随着这几年的互联网的崛起,社交软件的渗入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使得沟通和传播变得容易和便捷,于是,绘本的阅读和推广,走向了有些如火如荼的境地,开始涌现出一批草根阅读推广人,尽管每个人对绘本的理解深浅不一,但对阅读的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十年前的一本绘本销量,三年卖5000本,到现如今一个小时卖上万本,这个变化,我想,阅读推广人所起到的作用是功不可没,当然,要感谢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社群营销的力量。这就是十年来的变化,绘本热度持续增温,是件令人开心的事,但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出现,我到各地讲座中发现,还有很多很多老师和妈妈,还不知道绘本是什么东西,这个庞大的群体,不是说只存在于中小城市中,在省会等二线城市中,依旧大量的存在,而这个群体力,不乏很多高知阶层,正如郝广才先生所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读过绘本,你却不知道!”这也是我们众多阅读推广人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这说明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路还很长,对绘本认识还是空白的人,依旧很多。

  对于阅读推广,我还有另一种担忧,有些人把绘本阅读的目的性,太过功利化,把绘本当药,去医治孩子的问题,这就有点走入了歧途,我认为的绘本阅读,并没什么了不起,这只是让我们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一种很好的媒介,让忙碌的爸爸们回归家庭的一种方式而已,绘本也没那么高深,它只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一种书籍,我们所做的推广,更多的应该是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家庭,学校里到处都应该有好书相伴。家里有书香,生活才不会苟且。所以我特别提倡,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书房,或者是一面书柜,让孩子从小所生活的家里,阅读能够像生活里如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在家里看到众多的优秀童书,那么他就会对书籍和阅读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一个习惯的养成,其实就是每天都有读书的时刻,让阅读成为生活常态化,一个阅读丰富和阅读匮乏的人,我想,他们的之间的区别,骨子里透出的一种淡然的优雅和行为上的粗俗。

  我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也许教育可以让我们误入歧途,但阅读是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

  我们都期待阅读推广和阅读推广人消失的那一天,到那时,也就是阅读真正成为了生活的常态。那样的生活就是所有童话的结尾——我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桐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