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理性面对明明入园后的“罪状”累累

时间:2016-04-27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上周的一天,妈妈去幼儿园接明明,恰巧小朋友们不多,而老师们倒是都在,三位老师照看六位小朋友,那这便是难得与老师详细了解明明近况的好时机,于是便听老师将明明的“罪状”如数家珍般地细细道来。其实,老师倒也不是真的告状,就是在妈妈询问之时,向妈妈说了一些自己发现的不足之处,从积极的一面来想,也是老师想让明明更优秀的建议与努力吧!

  说心里话,当时妈妈心里也挺失望,也有想批评明明的冲动,甚至有种小朋友是不是有多动症的担忧,但…回到家后,与爸爸以及其他家有同龄男生的朋友们聊了之后,妈妈再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对于一个三岁半、刚入园的小男生来说,这些现象都是非常正常的;针对明明的每条“罪状”,站在小朋友的立场考虑,都是合情合理的,妈妈在此为明明申辩每条“罪状”。

  “罪状”之一:故事时间坐不住,总想玩,而且即使坐下来了,好象也没有兴趣听。

  【阅读兴趣】明明入园前,妈妈经常带小朋友去图书馆听故事之时,就已经发现,明明的阅读兴趣与同龄小朋友真的不同,也可以说是听故事的能力远远高于同龄小朋友。对于三岁的小朋友,大家还都是每页一句话的绘本阶段,明明现在就已经开始听幼儿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了,不但听,而且会问问题。因此,爸爸妈妈觉得,明明是对老师讲的故事没有兴趣。

  【专注时长】妈妈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小朋友专注的时长最多是年龄乘以2,那么对于三岁半的明明来说,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最长也就7分钟;与班级里很多五岁多的小朋友相比,就会相差很多,再加之【阅读兴趣】比较超前,那么这故事时间坐不住,也是情理之中了。

  “罪状”之二:在教室里大喊大叫,有时老师制止,明明也不听;老师一定要走到明明跟前,小朋友才会停下来。

  【索要关注】在没有开始集体生活之前,即使是弟弟出生后,明明也一直是家中的焦点,可谓是爸爸妈妈的关注力都在明明身上,于是这一开始幼儿园生活,小朋友也要适应自己不再是焦点的生活;但索要关注的欲望,还是很难控制的,因此小朋友便会以大喊大叫的方式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三岁叛逆】三岁的明明正处于又一个叛逆期,那么对于老师或妈妈的话,首先的反应则是“不”。明明大喊大叫的初衷就是让老师注意到自己,那么对于简简单单的一句“别叫了”,怎么可能会言听计从?一定要老师走到自己跟前,蹲下来与自己平视,明明才会感觉到老师注意到自己了,此时方可罢休。

  “罪状”之三:自控能力比较弱,一点小事就会令明明兴奋无比;身边只要有点风吹草动,一定会将明明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性格使然】这条“罪状”,妈妈只能说是小朋友的性格使然,明明和爸爸一样 ,兴奋点特别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性格比较乐观,一点的小事,就可以令父子俩开心很久;而且有的时候,自己脑子里闪现一个好笑的镜头,都可以莫名其妙地大笑出声。如此乐观的性格,也好也不好吧,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明的自控能力有所增加,那么就是好事;但在目前阶段,对于一个三岁半的小男生来说,正是自控能力萌芽阶段,肯定是比较弱的。

  【好奇之心】明明是个好奇心非常强的小朋友,一点风吹草动都可以吸引其的注意力,真的是一点不假;但...好奇心作祟的同时,也可以说是因为年幼而自控能力有待完善吧!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许也是明明对于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吧!

  “罪状”之四: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动之时,明明比别的小朋友需要更多的时间,才可以完成过渡。

  【思维过渡】妈妈对于明明的了解是,如果是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一旦小朋友进入了或者开始了,不达到一定的结果,明明一定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就象平时问妈妈问题一样,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小朋友绝对不愿意。而对于学校的活动A,如果明明觉得自己没有玩尽兴,不但不愿意开始活动B,而且即使开始了,估计思维还是停留在活动A,那么这个所谓的过渡时间,肯定就会更长一些。

  【适应阶段】妈妈的另一个感觉则是,明明目前还处于对集体活动的适应阶段。以前在家,所有的活动都是由小朋友发起,而爸爸妈妈陪玩,充当的也只是配角,因此由活动A向活动B的转变,明明是有心理准备的,而且也是由明明决定的;而到了幼儿园呢,所有的活动都是由老师发起与决定,明明愿不愿意由A转向B是个问题,这转变肯定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

  “罪状”之五:该写该画之时,有时没兴趣,就坐在那儿愣神,或东张西望,或玩笔玩纸,或乱写乱画。

  【年龄差距】明明班里的小朋友,有一半都是今年秋年即将进入小学的,而明明入园之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这年龄差距,也是完全可以解释明明为什么对于写写画画没有兴趣的,再加之【专注时长】的差异,所以更显得明明很“另类”。

  【手眼协调】三岁的小朋友,一来兴趣完全在于玩,二来手眼协调的能力还有待发展,与4-5岁的小朋友是根本无法媲美的。想要横平竖直地写汉字,好象有点勉为其难了吧?因此明明便出现了老师所述的“罪状”,妈妈想,玩笔玩纸或乱写乱画,可能还算是“配合”的时候吧!

  理性面对:对于老师所列“罪状”,妈妈明察秋毫的同时,也庆幸自己做到了理性面对。不但没有站在老师的立场批评明明,而且无形中妈妈还与明明统一战线,理解、教导的同时,也会永远支持明明,让小朋友感受到妈妈是最欣赏自己的。

  【耐住性子】妈妈听了老师对明明的“告状”,不但没有当时就批评明明,而且也没有当着小朋友的面与爸爸聊此问题。一来,妈妈也是想让自己冷静思考一下,再下结论;二来,不在小朋友面前说,也是出于尊重;三来,明明知道妈妈与老师聊了很久,然后自己就被批评了,小朋友肯定知道是老师告的状,妈妈也是担心明明对老师有不必要的偏见。于是耐住性子,等明明睡觉了,才开始与爸爸讨论这个话题。

  【多方评价】仅凭一方评价是不可以下定论,也是一个很巧合的机会,两天之后,妈妈又有幸与明明的另一位老师谈起,而这位老师对明明则又是另一番评价,“罪状”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位老师自己也有两个儿子,因此对于三岁明明的一些作为与举动,是非常了解与理解的,而且一再地告诉爸爸妈妈“There’s nothing to worry or concern.”(没有任何需要担心的)。

  【询问情况】在寻求【多方评价】的同时,妈妈也向小朋友自己询问简单的情况,因为不能听取老师的一面之词,就批评明明,就对小朋友的行为下结论,最起码地,也要给明明申辩的机会和理由。比如说,妈妈问“你在家里那么爱听故事,为什么不喜欢学校的故事时间”?明明会告诉妈妈“因为我不喜欢老师讲的故事”,真相大白,这也是明明对故事时间没有兴趣的原因之一。

  【回家测试】出于老师说明明坐不住,妈妈刚开始也有多动症的担忧,但通过在家中的测试,这一点是完全可以排除的,只要是小朋友感兴趣之事,别说最多7分钟的【专注时长】,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没有问题。不但故事讲完一个,“央求”妈妈再讲一个,而且一个小时坐在沙发上读一本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和爸爸玩桌面游戏,不管弟弟在旁边怎么闹、怎么玩,明明都能够不受打扰地专注于游戏。因此,这“多动症”的可能性,是完全可以排除的。

  【不是问题】退一万步来说,妈妈觉得,老师列举的条条“罪状”,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如果真是大问题,不用等妈妈询问,老师也会主动向妈妈告状了(这里可是真的告状哦);因此,妈妈可以理解为,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妈妈主动询问,老师道出实情,也是一种想让明明更优秀的初衷吧!

  妈妈最后语:不可否认地,明明是有需要努力与改进之处,但这也正是爸爸妈妈送小朋友去幼儿园的初衷之一,也正是幼儿园应该教会小朋友、并为小学生活做准备的。妈妈在理性面对明明入园后累累“罪状”的同时,其实老师也在一直对其进行教导与帮助,不仅如此,而且在教育明明以及尊重小朋友天性方面,妈妈与明明的老师,真的是非常得志同道合,随后妈妈会单写一篇博文来分享。(注:大家应该已经注意到了,妈妈通篇所用“罪状”一词,都是加了引号的,因为在妈妈的心目中,明明的这些现象,并不是真的犯错误,而是三岁小男生特有的性格。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