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回归教育原点 促进幼儿发展

时间:2016-04-18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如何回归教育的原点,该怎样努力.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2015年,受北京市教委学前处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承接了组织”北京市幼儿教师教育展示活动”的任务。虽名为“展示”,但实际上明确定位于“推动全市幼儿园深入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结合园所实际和教师队伍发展,积极开展《指南》精神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探索,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在游戏、生活等各种活动中渗透各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使幼儿在自然化、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有益发展”的目标。

  随后,在制定活动方案及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广泛征求各层面意见,反复研讨、分析,注重把握活动的专业导向性,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以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突出导向性

  作为北京市市级层面组织的业务活动,价值导向是本次幼儿教师教育展示活动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及作用。在活动方案和标准的制定上,我们务必要将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新任务、新精神和新要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理论及实践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加以重点突出,以期起到对实践层面的专业导向作用。

  第一,强调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本次展示活动的方案和标准均强调教育活动并非单一的集体活动或区域游戏或户外活动等某一类型的活动,而是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一一既包含了集体或小组教学活动,也包括洗手、喝水、如厕、户外活动、活动区游戏等等在内的一口生活的全部内容。这些活动在幼儿学习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而且这些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以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方式构成了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发展。

  同时,幼儿在园的全部活动之干幼儿的发展价值并不是相互割裂、绝对独立存在的。幼儿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参与幼儿园的各类型活动之中,而并非分割为身体、心理、情感或者划分为艺术、健康、语言等领域来进行学习与发展的。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以一种融合的、综合的方式进行,每一种活动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都可能是多方面的、相互融合而密不可分的。

  例如,喝水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并不只在于养成喝水的习惯,幼儿在喝水中可以感知到身体的需求、感觉到水的温度、尝到水的味道、体验到身体内部的运动、逐步开始管理自己的身体和需求等。

  因而,本次展示活动并未以某一类型的教育活动作为展示内容,而选择了具有综合性的、较为完整的幼儿园半日活动。教师既可选择开放上午半天的半日活动,也可选择开放下午半日活动,以展现真实的幼儿园生活与教育。

  第二,强调保教结合。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是保教结合的教育,这也是学前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段教育的重要特征,正如《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应当贯彻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站在这一角度上,本次幼儿园教育展示活动不论在方案还是标准中,均强调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保教结合的活动,“保”与“教”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而且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贯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设计与安排之中、融合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之中。

  站在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本次幼儿园教育展示活动强调保教结合是教师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正因为此,本次活动将半日活动作为展示内容,而并非只关注教育倾向明显的活动,并将“注重保教结合”作为半日活动现场的评价指标之一,同时将如何实施保教结合作为对话环节中教师需思考与反思的重要问题。

  第三,强调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环境和材料之中,也体现在一日生活活动之中。幼儿在环境和材料互动中的主体性,即强调环境、材料作为客体之于幼儿的价值,即物为我用,强调幼儿作为主体对环境、材料的选择、使用或游戏等过程中具有主动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等。一日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强调一日生活应以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状况为基础,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探索,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强调幼儿作为活动发起者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等,作为推动者促使活动向各个方面发展,促进活动不断延伸等关键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在活动标准的研制中,我们尝试通过平等的师幼关系、环境创设中幼儿的意愿和想法、材料之于幼儿的适宜性、幼儿在游戏和各类活动中的自主性等作为考察幼儿自主性的依据;并将如何发挥幼儿自主性作为教师思考与反思的议题之一。

  加强宏观性和灵活性

  为了给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留出更大的自主空间,使得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区情、园情,乃至班情、学情等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出具体适宜的设计和安排,我们在活动方案和标准的制定上注意宜粗不宜细,就高不就低,注重在宏观上进行把握,给园所及教师留出更大的创造空间。

  在活动标准中,我们不是从一日生活各类活动的独特性出发进行评价,而是强调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类型活动的开展应遵循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具有一日生活的普适性,既适用于生活活动,也适用于集体活动、户外活动等各类型活动。

  例如,活动标准中“各类活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应并能满足该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各类活动能够自然而然地渗透和整合幼儿各方面的发展”等指标,在各类活动中均使用。但不论怎么做,发现儿童,关注儿童,一切为了儿童,支持儿童成长,将工作的发出点和归宿落在孩子的发展方面是关键。

  同时,本次展示还注重幼儿园各类活动形式的灵活性、活动程序的灵活性和活动时间安排的灵活性。

  比如,各幼儿园可根据幼儿园、年龄班及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根据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灵活确定半日活动的具体活动形式;在半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集体活动、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等各类活动的顺序、流程、时间安排等均无硬性要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状况、以及活动现场状况进行灵活调整。

  注重具体实践与理性思考的结合

  教育活动是从设计、实施、反思到再设计的系统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也凝聚着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念。本次对教育活动的评价采用半日活动中的观察与对话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半日活动观察用以考察教师半日活动的具体实施情况,了解教师的具体教育活动、教育行为等教育实践能力;对话交流环节则重在了解活动设计的意图、教师实施的感受和反思、对活动的理性思考和认识等,考察教师设计活动、开展活动和反思活动的思维过程。观察与对话交流的结合从教育实践和教育思考两个角度综合考察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儿童的理解、对活动的把握等综合素养,促进教师加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连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任何评价都是一种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尤为重要。我们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的目的绝不是挑剔教师,给教师施加压力,而是通过创设理解、包容、对话的研讨氛围,努力从关心教师的感受出发,将尊重、理解、平等、公正、差异等人文观念融入评价过程中。

  因此,我们在评价标准中,设置与教师对话交流的环节,通过与教师的平等对话,深入了解教育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体设想和具体安排,理解教育意图。

  对话环节提问的维度包括以下方面。

  1.环境创设和物质材料提供的互动性、有效性和发展适宜性方面;2.半日活动中集体活动、活动区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生活活动等各类型活动的设计及原因等,包括选择某几类活动的原因与思考、选择某几种活动对于幼儿发展价值的思考;3.半日活动中保教结合的思考与设计;4.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中儿童发展规律、发展特点的考虑,包括集体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的适宜性,区域活动的活动设置、幼儿活动过程、活动效果以及教师支持等的适宜性,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适宜性,户外自由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支持等师幼互动的适宜性,生活活动的科学适宜性;5.各领域整合和幼儿发展全面性的思考与设计;6.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的思考与设计;7.教师在活动中如何发挥作用、观察幼儿、调整活动等方面的思考与设计。

  同时,我们鼓励评委在对话时与教师探讨活动设计与活动实施效果之间的关系,以此激发教师主动思考如何设计有效的教育活动。我们一再强调,对话交流环节以理解教师的意图为要务。

  总之,我们注重导向性、宏观性、灵活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在评优过程中突出尊重、理解、对话,为一线教师创造好的教育生态发展系统,将幼儿园的实践工作导向关注幼儿的发展,思考如何实现让我们的孩子今天快乐、明天幸福的终极目标,让教育回归原点,使幼儿获得最大化的发展。

  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扪心自问“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如何做”,这样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的问题能让我们在反思与追问中明确教育的要旨,自觉抵制一些外在要求、追求的束缚与绑架,少做、不做表面文章、花样文章,而是更多地务孩子发展之本,求园所发展之实。总之,当我们行走干教育实践之路,不论走多远,切勿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