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胡海默: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张纸引发的育儿深思

时间:2016-04-15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今天在课堂上有个同学讲了这样一件事,昨天放学回家后,她独自一人到家附近的公园散步,走着走着,她看见前面的一个女士掉了一张纸,她快走了几步喊这位女士,好心的提醒她掉了一张纸,那个女士很淡定的回答说,我没掉东西,然后从容的离开了。同学呆愣了一下,内心翻江倒海的无数个念头升起,最后什么没说,转身将掉在地上的纸捡起并扔到垃圾箱。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想以这个事情作为一个引子来说说父母和孩子的相处。我们来做个假设,假设走在前面的女士是你的孩子,你们一起到公园散步。走着走着,孩子随手将一张纸扔到地上,作为父母你会做点什么?

  情景一:你可能视而不见,和孩子一起继续往前走。

  在你的眼里一张纸而己,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用的废纸丢了就丢了 。如果我们从教育孩子、影响孩子的角度去看的话,无疑作为父母,你给孩子传递的消息就是在公园里扔一张纸没什么大不了。再放大一点说,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周围的环境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只要管我自己就好了。

  当有一天,父母看到孩子将家里环境搞的一团糟,要求孩子维护环境时,是很难引起孩子的互动的。我就经常听到有些妈妈在抱怨,孩子在家里到处放玩具,要求孩子进行玩具归位,孩子就跟没听见一样理都不理的。即使妈妈发脾气,孩子也没什么反应,也有的孩子就和妈妈激烈的对抗。

  我想说的是,无论父母在任何情境下是否给周围环境给予了足够的照顾,同时也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了孩子。如果没有,孩子对环境的变化视而不见,或者持有与己无关的态度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情景二:父母一看孩子把垃圾扔在地上,马上提醒孩子,快将地上的纸扔到垃圾箱。

  如果孩子做了,家长就很欣慰也很开心。如果孩子没有做,家长提醒了N次,孩子仍然不做时,大部分父母都会运用父母的威压,用呵斥、指责、批评、讲道理等方式教育孩子,直到孩子按照指令将地上的纸扔到垃圾箱。这样的事情,我猜各位父母都没少做过吧?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教育无处不在,一有机会就给孩子讲道理,道理讲了一箩筐,孩子似乎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而令人懊恼的是,如果父母不提醒,十次有九次是不做的。即使提醒做了,做的时候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也居多。孩子经常说的就是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怎么又是我呀……还有一种情况,每次遇到类似的情况都需要妈妈提醒孩子才能做到,偶尔妈妈也会为此火冒三丈,我都告诉你多少遍,怎么就不能自己自觉去做,非得让我不停的提醒?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显然在父母和孩子的这个互动中,父母的角色不是指责者,就是拯救者。在父母的内心深处是不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要么不断的指责孩子“你为什么不做?你怎么还不去做?”要么就不断指导孩子“你需要做什么什么,你还得做什么什么”。

  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不得不成为受害者。父母的行为在孩子心中种下的种子就是:没有父母我根本就做不到。

  面对指责性的父母,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没有价值感,因为在父母那里得到都是否认和指责,只要站在父母面前,孩子就自动自觉的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即使成人后孩子在事业如何成功,也没有办法给他带来成就感;

  要么孩子也化身为指责者,对父母百般挑剔。你自己都做不好,干嘛还要求我做好。父母和孩子之间自然是火星撞地球,你指责我,我指责你,家里的气氛可想而知。孩子和父母关系在争吵中也是异常的紧张。

  面对拯救者的父母,孩子会越来越依赖于父母。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孩子会越来越觉得离开父母什么也做不了,他不敢自己做决定,他无法自己判断做的什么样子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人给他意见,他会非常的紧张和手足无措,什么也做不了。孩子会表现得越来越弱,因为父母见不得孩子这个样子,父母就会义无反顾的继续帮助他,甚至替代他做更多的事情。

  这样的互动是父母想要的吗?

  情景三:父母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

  就像前面我讲的同学故事里那样,提醒孩子地上有张纸,如果孩子没有在意的话,父母自己将纸捡起来扔到垃圾箱中。父母在用自己的行为在给孩子示范,做什么、怎么做是正确的。孩子不会做父母说的,但他会做父母做的。 在父母一次次的示范和影响下,孩子会自然而然的去做和父母做的一样的事。

  父母需要做的只是提醒和示范。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不断的做到,当父母再提醒或邀请孩子和自己一起做时,孩子是非常乐意和父母一起去完成的。在孩子的眼里做这样的事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之前只是没有注意到而己。

  科学育儿的家长朋友们,上面的分享对于您有价值吗?作为父母做到永远比说到更难,做到永远比说出来更有价值。你准备好去做了吗?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