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4-1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今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起2年级的小女儿,问她:“妈妈生病了需要休息多长时间?”妈妈不明白孩子要干什么,只是模糊回答她,“那要看得了什么病,一般不太严重的病最多休息1个月就可以了,严重的病就要看病情的情况由医生建议休息的时间。”接着她女儿说“妈妈,我真想现在就生病,这样我就不用去上学了”。
妈妈心里咯噔了一下,就顺着女儿问,“你为什么不想上学了呢?”女儿的回答更是让妈妈吃了一惊“我的同桌实在是太恶心了,不是挖鼻孔,就是吐痰,我没办法上学了”。妈妈不知道该怎样和孩子沟通,找女儿的班主任了解了情况,班主任的建议是不能事事都顺着孩子的意思,是需要妈妈的一些态度的。
妈妈一方面说服孩子继续上学也是很艰难,另一方面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孩子在学校的问题,搞得妈妈非常的困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去上学呢?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和女儿说呢?你会怎样帮助孩子呢?
为什么同学的一些外在的行为会对她产生这样的影响?
首先从身体的反应来说,这是孩子身体的自然反应。
孩子真的在看到同桌的一些不雅行为、听到同桌的一些不太好听的声音时,身体就会有不舒服的感受。这个不舒服的感受可能来自身体真实的反应,也可能来自孩子对于这个行为的评判,因为不喜欢这样的行为或声音,而产生身体的不好的反应。
另外我们需要反思一下,成人在对孩子平时的教育和引导,是否经常对类似的行为进行禁止甚至过度的排斥。
孩子是因为被教育的关系对类似的行为接受不了,而且会格外的关注周围出现的类似的行为。可能同桌的动作并不大,声音也没有那么夸张,但因为被特别关注而显得格外的突兀。也有可能是孩子自身非常的敏感,没有人在这方面对她进行教导,孩子自然而然的就对这样的行为、声音很敏感。
第三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和孩子聊天,去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真实的原因。
真的只是因为上面说的事情,还是另有乾坤。要想了解到孩子真实的想法,父母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一定带着满满的爱和接纳来进行,父母只要有一点点评判的意思,就别想在孩子那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很可能那个声音才是我们更需要帮助孩子的部分。
不管孩子的感受是从哪里来,当孩子因为外在的干扰而受到影响时,作为父母是需要引导孩子去解决这类的事情。很显然不上学是一种解决的方法,只是这个方法带来的是逃避,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我们成人需要清楚的是逃避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成人可以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我没有和朋友的孩子探讨过不上学的问题,妈妈认为孩子不上学就是因为反感同桌的行为,那我们今天就以此为例来和家长朋友探讨一下如何引领孩子去解决问题。
在人际关系建立和交往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三不原则,就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伤害环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这三不原则以及家庭传承的一些规条建立我们每个人的界限,当我们人际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在我的界限之外时,我就会比较自在、舒服,如果有一个人经常闯进我的界限,就会让我非常的不舒服,有时甚至非常的愤怒。
这个界限是无形的,它就是我一堆的“应该”,也是一堆我喜欢和我不喜欢的事情,一堆我愿意和我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不管成人还是孩子,当我们说出应该怎么怎么样时,其实就在表达我们的界限。只是很多的人不清楚这个,总是要和对方辨白哪个应该是对的或者合理的,每个人在表达时都只是看到自己的需要。
我们在引导孩子去看同学的不雅行为时,可以试着让孩子去看彼此的界限。先看看我自己是怎么看待这样的行为,再猜猜同学是怎么看这样的行为的,在关系中,我们可以试着向对方表达我的界限,只是这个表达不能伤害到对方。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练习一下,如何向同学表达自己的感受,邀请同学适当做一些改变,让彼此都进入自己的舒适区。
对于2年级的小朋友,完整的去做这样的探索是有点难的,父母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慢慢的引导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在教导孩子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在人和人的相处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感受,照顾好自己,同时我们如何关注别人的感受,如何关注周围的环境,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我们家长去引领和示范的。
要点总结如下:
1.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批评、不指责。告诉孩子我们看到了,听到他所讲的。
2. 和孩子一起探索下,这样的情绪和想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更多带领孩子去看一下他自己的界限和规条是什么。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家长不必和孩子用:界限或者规条这样的词汇。家长只需要和孩子讨论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就好了。
3. 带领孩子一起去猜猜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当孩子对同学有更多的看到时,孩子的想法是有可能发生变化的。
4. 如果孩子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界限,我们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去探讨对方不做任何改变时,我要怎么做。例如:找老师调换座位是一个方法,但是如果下一个同桌也有些你接受不了的行为时,你要怎么办?很显然这样的改变并不能彻底帮助我们。那你要如何去做。在和孩子做这个讨论时,建议家长不要太快的给建议,只是提问,让孩子去思考就好了。
当然9岁的小朋友还没有这么强的思考力,父母在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和她讨论。我给出的都是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时的方向和思路,具体到和孩子沟通时,怎么用孩子能明白和理解的语言和孩子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