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2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发展的开始是从人类的双手得以解放,并学会使用工具开始的。我们常常用“心灵手巧”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一个常常只用一双手就给我们带来许多惊喜的能工巧匠。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对这样的人充满羡慕和敬仰。
而现代文明的发展,所谓的能工巧匠己逐渐被湮没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渐渐成为了稀缺的资源。而生活中能被称之为心灵手巧的人也越来越少。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一点点加快,服务越来越细分,尤其是万能的某宝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人类更加的没有机会去使用我们的双手。我们的双手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少,这对我们人类的发展到底是喜还是忧?我想这大概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今年开始有机会深入的接触华德福带给家长和孩子的手工活动,对于手部活动有了更多认识,尤其是当我慢下来,开始一针一线的做些编织,缝制的工作,当我开始拿起手工锯锯木头时,我被自己的潜力着实惊吓了一把。不仅仅是亲手完成一幅作品的喜悦,而且那种在做的过程中,全然的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觉真的是太美妙了。
我相信周末参加了园内手工活动的家长一定是体会非常深刻的,难怪有人和我说,做手工是会上瘾的。这么美好的感觉,我相信尝试过人的都不会轻易放弃的。
这么美妙的事情,作为负责任、用心养育孩子的家长一定也开始蠢蠢欲动了,有机会家长朋友一定要参与到自己动手做的事情上来。那今天吕老师就针对发展孩子的小手和科学育儿的家长聊一聊。
从身体层面上来说,我们判断一个孩子发育的健康与否,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观察孩子对手的运用。
尤其是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这个观察尤为重要。孩子一出生,婴儿小手除了紧紧的握住,再也不会做其它的动作,慢慢的婴儿学会张开小手,开始将手放到嘴巴里吸吮,然后学会大把抓握物品,拿着物品交换手,二指捏、三指捏、搭积木、穿穿珠、穿衣服,扫地、擦桌子等。
每个动作的习得都有一个大体的时间范围,虽然因为个体差异有向前或向后有所不同,但大致的发展顺序和出现的时间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基本相同的。如果孩子延迟习得某个手部的动作,甚至某个动作完全做不出来,可能就是在给我们家长一个信号,孩子的健康可能出现了一些状况的。家长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
当孩子大一些,掌握了一些手部的基本动作后,孩子就不甘心只面对自己的小东西了。他开始对参与家庭劳动产生深厚的兴趣。孩子开始通过手与周围环境建立连接,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建立孩子对自己、对环境的认知。从家庭劳动的参与中,孩子获得自信,开始相信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有用的,我对我周围的环境是有贡献的。这个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他直接与孩子的价值观、安全感相连。
当孩子被允许参与家庭的生活和劳动时,被信任的种子就己经种下,被肯定被认可的种子也同样被种下。如果孩子孩子总是被禁止做事情,总是被担心做不好,不管是被家人过度保护,还是因为过度溺爱,孩子胆怯、不自信、低价值感也会随之而来。
不被允许做事情的孩子就可能会朝着两个极端发展,一种就是凡事依赖,不管多大只要在父母面前就不愿意长大,那么成人之后也就不愿意担当,不愿意承担责任;另一种就是和父母作对,只是父母不让做的,想方设法都要去尝试。明着不行,就偷偷的做,反而让孩子设置于危险之中。我相信这些都是家长们不愿意看到的。
如果孩子被允许用双手去接触更多的材料、被允许做更多的事情,孩子会通过双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去感知这个世界,也通过自己的双手与世界进行连结,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将自己融入这个世界,然后促进自我的发展。
孩子在用双手操作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孩子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他是在从成人的活动中得到的启发,想通过亲手操作努力地模仿成人使用或处理物品。在不断的尝试的过程中,孩子的意志品质得以发展,如果尝试成功,孩子的内在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这样的满足远远比物质上、和家长口头上表扬带来的满足要持久和有吸引力。孩子会不断的尝试,不断地进行自我满足,孩子的价值感也自然而然的就建立起来了。
同时孩子在努力过程中,在不断的尝试做的更好时,孩子的大脑是要更加活跃的,双手是完成大脑思想和意志的工具而己,所以手巧一方面是讲的手的能力以及经过手的动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更多的传达的是一个人大脑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以及意志的坚定和百折不挠,即心灵。
还有一点想和家长们探讨的是,孩子在操作时接触的是大自然有生命的物品,还是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品,在操作过程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孩子在操作一些拼插玩具时,依然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灵巧,可以看到孩子的创意和思维的严谨,但是唯一不同的不会有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芭比娃娃远没有妈妈亲手做的一个粗布娃娃带来的温暖,一辆做工精良的汽车模型远没有爸爸用木头亲自打磨的三轮车让孩子更心向往之……
所以爸爸妈妈不要担心玩土、玩沙、玩泥巴不卫生,不要焦虑孩子怎么总要把一些乱七八糟的小树枝、小松果捡回家,孩子在做这些事情时的意义可能远远比玩精美玩具大的多,对孩子的内在生命力滋养也是没有办法判断的。让我们成人和孩子一起返璞归真,动起手来,让我们手巧心灵。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