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22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昨天园里的老师和我讨论10岁女孩子还不能分床睡觉,需要有人陪。孩子从小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的身边。10岁了还从来没有独自在外面玩过,晚上睡觉必须有人陪,如果妈妈在她睡着后离开她的房间,她会在半夜醒来,大叫喊妈妈,直到妈妈回来。
虽然信息并不是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孩子的安全感是没有被建立起来的。当然孩子害怕的背后,也可能是因为被某个场景吓到了。这个场景可能是从书中看到、从电视电影中看到的、甚至在梦境中看到的,都有可能。但孩子的安全感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影响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原因有哪些?
安全感是父母要给孩子的心理营养之一,这个心理营养满足的最佳的时间或者说最容易建立起来的时间是在孩子4个月到3岁。在3岁之前建立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一是父母的亲密关系,二是妈妈情绪的稳定。
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是孩子世界里最重要的部分,如果爸爸妈妈的关系不好,或者只是看起来不那么亲密,或者父母可能关系很好,只是在有些冲突时会用争吵方式来解决,那在孩子的眼里依然是很可怕的事情。
孩子是没有办法分辨父母只是吵一吵,只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父母争吵无疑就是和世界大战或者发生地震一样可怕。因此爸爸妈妈的亲密关系以及爸爸妈妈相处的方式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上面提到的10岁女孩子,在建立安全感的期间是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孩子的重要家人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是缺席的,这个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可能只有这个女孩子知道。一个人的三角关系(爸爸、妈妈、孩子)会对孩子内心世界是否丰盈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吕老师看到的很多个案案主纠结多年解不开的结都是和这部分有关系。今天我们先不讨论这部分。这个女孩子虽然没有和父母在一起,但爷爷奶奶给了她非常多的疼爱,多多少少还是可以弥补一些这部分的缺失。也就是我们说的当孩子父母没有办法作为孩子的重要家人给到孩子心理营养时,孩子会自己寻找一个“重要他人”或“重要他物” 来满足自己。
但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想当然的将照顾他的人作为他的“代替重要他人”,孩子选择谁作为他的“代替重要他人”是孩子内在的选择,也有的孩子坚决不选照顾他的人作为“代替重要他人”,他还是把父母作为他的重要他人,父母没有给到他的,他会一直寻找能做他的父母的人。
第二个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因素是妈妈情绪的稳定。妈妈情绪不稳定往往更伤人。如果一个孩子不清楚妈妈会在什么情况下生气,对于孩子来讲是更让他害怕的事情。
比如说孩子希望妈妈陪着一起玩,妈妈心情好的时候只要孩子发出邀请妈妈就会同意,并陪着玩好久;如果遇到妈妈心情不好,妈妈不耐烦的训斥孩子自己玩去,没看着我忙着呢吗。这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妈妈生气是为了什么,是因为我做错了吗?是因为我不够好吗?总之孩子是想不明白的。当妈妈的不稳定频繁爆发时,孩子的不安全感就慢慢的滋生了。
所以我们说育儿的路上,不是要求妈妈变成圣母,永远那么平和,没有任何情绪,那不是孩子真实的妈妈。孩子只是需要妈妈告诉他发生了什么,让孩子知道妈妈的情绪和孩子没有关系,或者说告诉孩子他做了什么让妈妈不高兴了。这样做可以让孩子知道有时候妈妈心情不好是因为大人自己的原因;有时候妈妈不高兴是因为我做错了。
当孩子清楚的知道一些限制和边界时,孩子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孩子也会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安全范围在哪里。当孩子清楚这些时,孩子的内在安全感 就在建立中。
影响孩子安全感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让孩子在生活中,多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小的时候自己吃饭、自己穿衣、长大一点可以自己独自出行等等。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出选择,孩子可以做的,都让他充分动手尝试,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尝试过程都能为他增加一份安全感。
所谓的安全感 ,其实就是指孩子相信自己。他知道,自己在面对各种困难、问题时是安全的,他可以从困难、问题中走过去的。
针对老师提出的10岁孩子的现状,我给出了几点建议,在这里简单叙述一下,供科学育儿的家长们参考:
1. 询问孩子害怕什么。(孩子给的回复是我不想告诉你。越大的孩子是会有自己不愿意告诉父母的秘密的,当孩子不想说的时候父母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让孩子接纳相信父母,愿意和父母说出心里的秘密,父母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2. 告诉孩子,妈妈愿意陪伴她,直到她愿意自己独立。(让孩子安心,知道妈妈的态度。这样孩子不会一直担心妈妈骗她而在睡觉前一直看着妈妈,直到妈妈和她一起进卧室)
3. 告诉孩子她将来终究会面临自己独立的那一刻。孩子要做好准备去面临那一刻。要么在和父母在一起时,妈妈陪着她一点点独立起来; 要么就是在不得不分离那一刻到来时,自己去面对。(很显然后面的方式孩子面临的困难会更多,当然孩子接受这个说法是需要一点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决定)
4. 妈妈按照孩子的节奏去改变孩子。而且说到要做到。如果孩子要求妈妈整夜的陪伴,妈妈就整夜陪伴。当孩子要求妈妈陪伴入睡,然后可以离开时,妈妈就陪着入睡,然后离开; 如果孩子可以妈妈看着入睡,再离开,妈妈就看着她入睡再离开。
不管怎样,妈妈就是要全然接纳孩子所有的要求。这样的无条件接纳会让孩子一点点松开内心中的紧张和担心,这样才能一点点让孩子明白,妈妈是陪在自己身边的,这样孩子才愿意去长大。孩子没有过多的担心和焦虑时,孩子就会全心的去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了。
当然这些方法是针对10岁的孩子的。如果是更小的孩子在做的时候还会有一些不同。
还有一点吕老师需要和各位家长们说明的:每个孩子和父母的相处都是不同的,没有一招定天下的方法,我给的建议也只是一些通常的做法,是否适合你和你的孩子,还需要家长自行判断。我们始终要清楚,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原因。只有真正明白孩子,才能帮到孩子。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