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方案

让幼儿园科学区“活起来”的几点策略

时间:2016-03-11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

   幼儿园科学区投放的材料及活动多是为主题和科学活动服务,幼儿的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活动区他们当然会失去探究的兴趣。《纲要》强调让孩子们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活动区要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丰富和深化内容。

  一、科学区活动应取材于身边的科学现象。

  科学无处不在,关键看老师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时候,孩子游戏中的一个突发事件中蕴涵着有趣的科学现象,成为让科学区“活起来”的导体。一天,结构区里一阵轰隆隆的积木倒塌声,接着传来了孩子们的嘈杂声。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座“高楼”倒了。冉冉委屈地说:“是笑笑给我推倒了。”“我没推,是它本来就摇摇晃晃的。”为什么高楼会摇摇晃晃?症结在于孩子们没有掌握好垒高的技能。于是我把垒高引进了科学区。孩子们在科学区更容易安静下来,要让幼儿不断尝试,即便垒不高也没关系,通过老师的引导,他们知道垒高时底部的物体要大而平,这样垒得高又稳。要鼓励幼儿用各种材料,不要只用积木,还可以请幼儿从活动室里找可以垒高的材料。教师在指导中引导幼儿:“你们谁垒得最高?你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垒得高?”通过提问,幼儿进入第二阶段的探索,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自然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在结构区孩子们用大积木搭建高楼大厦,常常因为地基不稳而倒塌。正是在结构区得到了灵感,我把垒高放在了科学区里。在科学区学会了怎样垒高,可以把活动延伸回结构区,幼儿就能更好地搭建高楼了。

  二、科学区的活动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

  在“奇妙的水”主题中,怎样才能引发孩子探索水的秘密的愿望呢?在看似平常的一件事中我找到了答案。一次给植物浇水时,杨晨拿着瓶子浇了一遍又一遍,我连忙说:“浇这么多水,花儿会死的”。可他却说:“我一倒下去,水就不见了,所以多浇一点”。他这一句“水不见了”引发了我的思考,“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不正是一个引导幼儿去探索、去发现的切入点吗?于是,我在科学区中放了“会吸水”的魔术瓶把杯中的水倒进去就倒不出来了。随后我请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这时幼儿已经对这个魔术产生兴趣,很想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孩子们常常议论,“为什么有的能倒回去有的不能呢?几天之后的活动区讲评时,我请幼儿一一打开瓶子,答案马上揭晓了,原来颜色不同的瓶子,有的里面装上毛巾,有的是空的,倒不出水的原因是毛巾吸水。

  这次区角活动正是抓住了幼儿给花浇水时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通过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并将获得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三、科学区活动与其它领域有机结合。

  科学区活动的内容是追随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不断丰富与深入的,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主题、与其它区角及户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科技探秘”主题中,我在科学区投放了许多陀螺,孩子很喜欢玩。他们经常争论着“我转的时间长。”“不是,是我!”怎样比较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讨论后孩子们决定做几个沙漏来记时间。接下来,我们利用美工区的矿泉水瓶做好了沙漏,孩子们的比赛兴趣更浓了。

  我把活动场地拉到了户外,孩子们不断带来了形状各异的陀螺一起玩。一次,笑笑边转陀螺边对我说:“老师,那么多样子的陀螺,我都会转了。”“老师,你转的都是圆的,我今天带来了一个三角形的陀螺,你会转吗?”抓住孩子的这一兴趣点,我提出一个新要求:“你们会做陀螺吗?”我请幼儿用美工区的牙签、画有圆点的硬纸壳来尝试制作。慢慢地,他们知道了要把牙签插在中心点上陀螺才转得最好,明白了陀螺可以是各种形状的。

  这次区角活动孩子们经历了转陀螺—计时比赛—户外玩陀螺—制作陀螺的过程,尝到了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快乐。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