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04 来源:红缨教育 作者:客户中心 点击:次
教学观摩活动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需要勇气。“教学勇气”的出现需要教师有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愿望,需要其他教师的支持与帮助,需要所在教师群体的对话与共生,还需要一个积极有效的制度化园所环境以及开放、包容、鼓励、坦诚的园所文化心理氛围。这些都是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因素。
一、教学观摩活动对于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学观摩活动是面向同行或专家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学观摩活动直接反映教师所拥有的基本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的考量。因此,教学观摩活动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研究指出教学观摩活动在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广教育理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教学观摩活动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尤为重要,是新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关键事件”。教学观摩活动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助于促进教师缄默性知识与外显知识之间的顺利转化;有助于教师探索适宜自己的教学方式。〔2〕有研究者认为,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必须抓住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3〕而要抓住这些“关键事件”,需要教师有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愿望。然而,教学观摩活动也使新教师压力倍增。
二、新教师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
教学观摩活动已然成为很多幼儿园的一项常规活动。
作为一名新教师,那次,在忐忑中,笔者根据所在幼儿园规定的教学观摩活动的组织方式,抽到了一个大班主题活动“变变变”。按照要求,需自主确定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内容。说实话,对于这个主题,笔者既熟悉,又陌生。当时,有一个声音不断在脑海里出现:“变”是一个哲学命题,可以将这个教学观摩活动的内容和某些哲学思想联系起来,促使大班幼儿的思维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于是,笔者决定帮助幼儿解读“变与不变”的现象及其关系。笔者的设想是,这次活动的关键并不在于告诉幼儿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激发幼儿对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
事实上,这是一个冒险活动:活动设计如何实现设计意图?具有哲学启蒙性质的活动能否让幼儿感兴趣?虑及此,笔者开始着手准备活动内容。当时,笔者意识到,活动内容宜侧重于呈现“变与不变”的吊诡,不宜过多涉及其较艰涩的辩证关系。有了初步设想后,笔者与指导教师进行了沟通,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支持。大班哲学启蒙活动“变变变”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据此,笔者设计的这个教学观摩活动围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孙悟空七十二变”开始:当孙悟空变成其他东西的时候他还是孙悟空吗?为什么孙悟空的师兄师弟看着植物(孙悟空变的)说是孙悟空,为什么不说是植物?等等。第二步,通过例举日常生活中的“变”来帮助幼儿认识身边的各种变与不变,以及其中的原因。第三步,组织幼儿开展玩彩泥活动,以帮助幼儿感知彩泥本身的“不变”和外部形态的“变”。第四步,通过组织幼儿开展身体律动活动,来帮助幼儿感知身体的各种变化,同时“我”之所以为“我”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即引导幼儿认识“不管我们身体怎么变化,但改变不了‘我还是我’”的事实。第五步,活动延伸,向幼儿提出了“什么在变、什么没变”“什么既在变又没在变”“变与不变的关系”等问题,以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鼓励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进一步理解变与不变的内涵和外延。
活动引发了幼儿较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就这样,笔者的第一次教学观摩活动顺利完成,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观摩教师的认可。这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带给笔者很多思考。
三、教学勇气何以出现:基于教学观摩活动的自我反思
(一)个人因素
1.认识自我:面对真正的自己
对新教师而言,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因此,很多新教师可能会选择一些现成的活动方案来组织活动或者只对活动方案进行一定程度的改编,以确保教学观摩活动顺利开展。这说明,面对 “关键事件”,大多数新教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被动消极的勇气,而不是主动积极的勇气;更多关注的是成败得失,而不是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帕尔默曾经说过,“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4〕事实上,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充满勇气的教学。“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实现。”〔5〕因此,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教师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内在的“真我”。
对于笔者而言,对自己原有专业背景的认识是发现“真我”的起点。笔者的主攻专业是教育哲学,因此,当看到“变变变”这个主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美术、体育领域的活动,而是哲学启蒙活动。不管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还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都可以通过“变变变”得以呈现。当然,把抽象的哲学命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幼儿接受是组织这个活动的重难点。当时,笔者也纠结过,如果选择语言、美术、体育类的活动,会有很多现成的优秀活动案例可供借鉴,还能得到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即使自己并不擅长,也不至于出大的纰漏。但如果是哲学启蒙类活动,则没有太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其他领域的教学活动相比,这类活动更具挑战性。在教学理念上,前者是教点什么,让幼儿学会或者知道点什么;后者是问些什么,促使幼儿思考。在教学方法上,前者可能是由教师主导;后者则要求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对话者,鼓励幼儿发问、思考。最终,笔者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经过思考,笔者意识到后者才是自己真正的强项。“好的教学方法不是符合外部规范的方法,不是别人证明有效的方法,而是符合自己本性的教学方法。”〔6〕笔者不善歌舞,也不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在活动设计上宜尽量减少教师的示范,更多引导幼儿自主活动。例如,“彩泥变变变”环节中,鼓励幼儿变出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物什,既规避了教师的弱项,又为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身体变变变”活动也是如此。 2.自我实现:教学细节的掌控
在活动方案设计的讨论过程中,指导教师说过,“细节决定成败”。笔者的理解,这里的细节主要包括:口令清楚简洁、动静搭配适宜、空间明确有序等。对于新教师而言,这些细节是不容易把控的。因此,在观摩活动之前,笔者在脑海里不断思量着如何表述口令、如何搭配动静、如何利用空间,尝试着一遍遍模拟整个活动过程。即便如此,在实际活动过程中仍留下了很多不足。比如,在玩彩泥环节,孩子们已经各就各位,开始创作了,笔者才意识到还没有告知他们操作完成后的要求。于是,只能在他们操作的时候不断地加以补充,影响了活动效果,因为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玩彩泥活动上去了。因此,“细节”首先需要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才能根据经验加以弥补。
(二)教师因素
教学观摩活动看似是以组织活动的教师为主角的活动,实则并非如此。教学观摩活动的前期准备凝聚了诸多教师的经验与智慧,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更是一次与现场观摩教师思维的碰撞、心灵的“对话”。因此,教学观摩活动现场的教师群体才是真正的“主角”。这个教师群体能否以民主、平等的意识,包容的心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互动,直接影响着新教师“真我”的展现和专业发展。
1.指导教师的关键作用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都会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新教师的指导教师,俗称“结对子”。因此,新教师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时,自然也少不了指导教师的帮助。就笔者组织的这个教学观摩活动而言,指导教师的确给了笔者莫大的鼓励与支持,让笔者有勇气创造性地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教具、背景音乐的选择和准备上,在教学细节的把握上,指导教师都给予了巨大的帮助。这些看似细枝末节,却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
2.配班教师的智慧配合
配班教师的智慧配合也是教学观摩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师幼互动中,教师需要从教具的调配工作中抽出身来,这时候,一位好的配班教师便必不可少。配班教师需要熟悉整个活动的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安排,以便在恰当的时机协助活动的开展。
3.教师群体的对话与共生
教师群体主要是指在教学观摩活动现场的所有教师,这其中,通常既有新教师,也有骨干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之后的评议与教学观摩活动形成了一个教研相长的整体,从而实现了教学观摩活动价值最大化。教师群体的评议实质是一种园本教研的“对话”活动,“需要教师与课程对话、教师与自身对话、教师与教师对话、教师与幼儿对话、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对话”。〔7〕“对话”双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象关系, 而是一种交往关系,即在对话中实现经验的交流和分享。”〔8〕园本教研已不同于传统教研活动,不再仅仅是听从领导、专家、骨干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而在于教师群体内教师个体之间的对话,在这种个体间的对话中,教学观摩活动组织者通常能够真实地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坚守自我。从传统教研向园本教研的转变, 正是从强调面对本质到强调个体之间的对话, 从强调符合客观事实到讨论和生成意义(赵振国,2007)。
教学观摩活动结束后的评议,事实上是每位教师从自己的角度来讨论活动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可能会关注教学活动目标的预设与达成,有的可能会关注活动蕴含的价值、理念,有的可能会关注教学活动方式,有的可能会关注教学细节的把控,有的可能会关注语言的表述,有的可能会关注整体教学效果,等等。教师们在这个过程中,提出疑问,活动组织者对这些疑问进行解答。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群体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组织者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这种及时的互动与反馈,让教师群体间的疑惑得以解决,从而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及专业发展。一个良好的反馈机制,首先需要有一个好的评议氛围,即“民主、平等、对话”,让教师们坦诚相见、畅所欲言,让教师们充分意识到,教学水平的提升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目标。的确,行之有效的评课活动是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园本培训效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吴巍莹,2007)。
(三)园所因素
1.制度保障:促进新教师教学勇气的出现
在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过程中,以下几方面的制度性措施可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1)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笔者所在幼儿园规定:给每位新教师配备一位优秀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给予新教师多方的支持与帮助,为新教师教学勇气的出现提供力量支持。(2)教学观摩活动。教学能力是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幼儿园规定,每年举办一次新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这是促使新教师教学勇气出现的有效动因和基本保证。(3)良好反馈机制。现场教学、现场讨论、现场交流、现场对话、现场反思这样一个及时、有效的教学观摩反馈机制可以激发教师群体的共同思考、共同成长。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观摩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深刻反思,这对于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极为重要,是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9〕
2.园所氛围:新教师教学勇气得以出现的土壤
制度性的措施是刚性的,而园所氛围则是弹性的。制度性措施是外在的保障,而园所的文化、心理氛围则是促进新教师教学勇气得以出现和专业能力得以发展的内在保障。新教师初入园所,对园所氛围会格外敏感。园所以什么样的态度接纳新教师,新教师能很快感受到。“学生的进步需要鼓励,教师的成长何尝不需要鼓励?”〔10〕初入幼儿园,面对陌生的人、环境,加上教学经验的缺乏,新教师难免小心翼翼、放不开手脚,这些都不利于新教师教学勇气的出现。这时候,新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外在环境,容易遗忘自我,他们会担心真正的自我不合时宜,所以会把真正的自我自觉不自觉地隐藏起来。因此,幼儿园应以开放、民主的心态接纳新教师,鼓励他们尝试一些不同于传统的做法。在鼓励新教师大胆去做的同时,坦诚相告也必不可少。大胆去做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能做对、做好,有经验的教师需坦诚相告,提出中肯意见。鼓励是为了让新教师找到自我,而坦诚相告则是为了在新教师实现自我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新教师是园所的新鲜血液,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而是被园所简单地同化,那么,园所文化也可能会似一潭死水,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供稿:张洁琼 校对:张洁琼 郭彤洋)